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的最后一场。公元221年七月,因东吴背信弃义从后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战死,张飞间接死亡,悲愤之下的汉昭烈帝刘备决定出兵攻打东吴,但在陆逊指挥应战下,吴军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那刘备到底是怎么输的呢,到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就让我们来看看。
我觉得刘备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首先来说内部原因即刘备军自身的原因。第一,刘备军伐吴时兵力并不占优势。在《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而东吴只有区区五万军队,但在陆逊火烧连营下七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蜀国随即衰败下去。但根据史实来看的话,刘备当时并没有七十万军队那么多,一切都是《三国演义》中过于夸大了刘备军的实力,总之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大约8万人,战后蜀国国力衰退。
第二,当时手下缺乏猛将良谋,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就能看到,刘备夷陵之战时时并没有什么出名的武将谋士。当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中,张飞关羽已死,黄忠在之前的战斗中战死,因为在伐吴之前赵云曾向刘备建议不要征伐吴国,结果被刘备用来监押粮草,说白了就是留在后方不用;马超在镇守西羌那边,威信较高,不能擅离,魏延此时是汉中太守,责任也重大,不能随便随军出征,所以在武将方面只有张苞关兴等年轻小将。而谋士方面,庞统在入蜀时战死落凤坡,法正病死,而黄权也被刘备派去防守魏军,最著名的诸葛亮也要处理内政无法随同出站,故良谋也没有。在这样没有猛将良谋的情况,失败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第三,刘备伐吴并不得人心,刘备伐吴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发动这场战争的,比如赵云和诸葛亮就是持反对态度的,但诸葛亮死劝,不管用,赵云劝谏,也不管用,刘备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蜀国逐渐走向衰败,同时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
第四,刘备军轻视对手,刘备攻入吴国边境时很顺利占领了几处要塞,但是呈现出骄兵的态势,越发不可收拾。陆逊初战不利后连续退却,刘备、冯习等人滋生了轻敌心理,最终付出血的代价,刘备连营七百里,隐于树林之中, 手下黄权对刘备说:“敌人一旦用火攻 便会一败涂地。”刘备不听,导致了 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刘备竟毫无防备。
因为他大意了,一是轻视敌军。二是没有考察过营地,扎在了山林里,不仅道路交通不便利,还给了敌军火攻的机会。三是没有及时改变作战方略,导致这次大败。
刘备当时比较轻敌,他让士兵放弃水路进攻,改成陆路进攻,并且在树林旁安营扎寨,导致陆逊火烧连营。
因为他没有注意到后勤补给线太长的问题,还磨磨蹭蹭的进军,所以最后会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