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呢?

2025-04-01 03:27: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历史上,皇帝很喜欢给人赐姓。本来姓氏比名字要更重要,也更被人看重。可是在历史上不是这样,毕竟皇权最大,皇帝能够赐姓说明极其看重这个人,这对于被赐姓的人来说,是个莫大的荣耀。

这种事也是屡见不鲜,经常会碰到。比如大唐时期,徐世勣立了大功,开国皇帝李渊为了表彰其功勋,赐李姓。从此,徐世勣便入了李氏宗族,改名为李世勣。

当然了,赐姓也不是只有好的,肯定也有不好的。看过神探狄仁杰的都知道,蛇灵头号杀手“闪灵”虺文忠的这个姓,就是武则天赐的,并不好。

要知道他可是李姓宗嗣,不过家族得罪了武则天罢了。之所以赐这个姓,一方面是和悔改的悔同音,另一方面虺是古代传说中长相丑恶的毒蛇。

包括当时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在被武则天扳倒后,其后人都分别成为了蟒姓和枭姓,这其中道理一般人都知道。

唐朝赐姓很多,明朝其实也有。明朝被皇帝赐姓最出名的当属朱棣时期的郑和,以及南明时期的郑成功了。

郑和其实本不姓郑,郑和原名马和。他早年的经历不详,据推测是平云南之战时被明军俘虏的,后来成为了宫里的一名太监。

不过兜兜转转开始在朱棣麾下效力。然而关于为什么朱棣要赐郑姓,其实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尤其是在郑村坝立了大功,因此得以被朱棣赐姓。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和地点无关,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但不管怎么说,郑和此后,成为了朱棣的亲信。并在随后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关于他为什么下西洋,其实也是说法不一,又说朱棣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也有人说新皇登基,对外炫耀去了。

除了郑和之外,大明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被赐姓的人,他就是郑成功。当时,很多南明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国姓爷。他的姓也是被南明朝廷赐的。但是,南明朝廷赐的姓不是郑,而是朱。

郑成功是他本姓本名。他的父亲是郑芝龙,郑成功子承父姓,当然也姓郑。所以郑成功是本名,而郑和是赐的姓。

一般人认为既然是国姓爷,为什么要叫郑成功呢。其实按照南明朝廷赐的姓来说,他应该叫朱成功。

大明灭亡后,南明在南方苟延残喘。当时的郑芝龙手握重兵,扶持了唐王朱聿键称帝。郑芝龙把他的儿子郑成功推荐给了皇帝。当时隆武帝看到郑成功后,开始拍马屁了,毕竟要依靠他的老子嘛。

隆武帝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那么,既然没有女儿嫁给郑成功,那就赐姓。结果郑成功也就成为了朱成功。

回答2: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这个朝代。它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一共历经十六个皇帝,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疆域也较为辽阔,汉地尽是它的所属之地,初年疆域扩展至日本海、外兴安岭,后期后退至缩辽河地带;北边到达阴山山脉,后来演变成为明长城;西边则到了新疆哈密,后来退居嘉峪关;西南角临近孟加拉湾,后来折回今云南境内。

明朝为了更好地掌控青藏地区,设置了羁縻卫所进行相关事宜的管理,还曾经收复过安南地区。可以说,明朝这个时代十分的具有探究价值,毕竟它的疆域就进行额多次更改。

再来说说它的经济方面的状况,它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都十分地繁荣,还曾出现过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在文化层面上,则显示出趋近世俗化的态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在人口方面,据《明实录》记载明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曾到达7185万,这个数字十分了得,也侧面烘托出明朝当时的国力强盛。曾有人这样评价明朝,说她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话锋转回来,今天笔者索要谈论的并不是进行对明朝的继续探讨,而是想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如果想要表示对某位臣子的喜爱,会赐予他与皇帝同姓,也就是国姓。例如,唐朝的开国功臣徐世勣,李渊为了表彰他赫赫的功绩,在武德二年封他为曹国公,加授右武侯大将军,赐予他李姓。此后,徐世勣成为了李氏宗族的一员。

如此可见,赐国姓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那么明朝的创始人为朱元璋,赐臣子为朱姓应该是不容质疑的一件事情,那究竟为何郑和、郑成功二人却被赐予郑姓呢?

其实这是对于皇帝赐姓有所误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先来介绍一下郑和此人,他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主角。郑和,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有关他的幼年时代记载不详,无法进行合理地推测。仅限于的了解就是他在明朝发动的平云南战役中被俘虏。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后,马和也跟随军队一同进入当时的皇都——南京,随后入宫服役。之后因缘巧合之下,他变成了燕王朱棣的人。并在燕王朱棣发动的朝廷政变——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马和舍命追随。朱棣深受感动,为了表示对马和的嘉奖,用毛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于是马和被赐姓为郑,从此改名为郑和。从这里的历史细节中可以发现,原来当时朱棣只是单纯地给郑和赐了个姓,并非是国姓。

那么郑成功的姓氏来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郑成功此人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激励推崇反清复明。其实他原名叫做郑森,字明俨、大木,他的姓氏并不是皇帝所赐予的,他与郑和的状况有区别。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郑成功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明末海商及走私团伙的首领郑芝龙,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成为当时有权有势的将军,成为了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郑芝龙借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自己的主子。隆武帝对郑森十分满意,从他对郑森说的话中可窥见一斑:“可惜我没有女儿能嫁给你,但你要忠于我大明,不要忘记!”

隆武帝对郑森实在是太喜欢了,就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将他原名中的“森”改为“成功”。郑森就改名成为朱成功,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那笔者不禁疑惑,这样说来,他还是应该叫做朱成功,为何历史上一致称他为郑成功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实,这与家族的势力有关,那郑成功可是家族的骄傲,名垂千古,可是不得了,郑家自然要大书特书,因此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

第二点与清朝统治者的心理有关,假若叫做朱成功,是否会唤起更多人对清朝的反对,这样十分不利于清朝的国运延绵。因此,清朝进行刻意地修改了郑成功的姓氏。

由此可见,历史上总有些巧妙的误会,但是这些误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回答3:

古代的皇帝以封地、或者地名为姓赐给下人,也被称为“国姓”。郑和原名马三宝,就是被明成祖朱棣以郑村的名为姓赐给他的!郑和,自此郑姓就成为了明朝的“国姓”。至于郑成功本名郑森,隆武帝其实是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史书上是满清统治者刻意将国姓朱成功改为郑成功的。

回答4:

因为皇帝是按照封地赐姓的,如果说有人立下了功劳,皇帝就会赏他一块地,那个封地是齐就姓齐,是郑就姓郑。皇帝自己的姓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会随意的就赐给别人。

回答5:

明朝皇帝赐大臣郑姓的就一个郑和。那是因为朱棣在回忆当年郑和在郑村的英勇顽强,所以赐他为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