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界定初禅、一禅、二禅 、三禅、四禅

2024-11-15 09:00: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修习此初禅的修行者可体验到色界初禅天。

二禅: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位在初禅之上,第三禅之下。分为色界二禅与出世间二禅,北传佛教认为劣修此禅者可生于色界第二天,即少光天。

三禅:释为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

四禅是指: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

扩展资料: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

一觉支: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禅

回答2:

以下内容引自陈兵先生《佛教气功百问》:

据《俱舍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所说,四禅八定的身心效应和标准大略如下:

初禅:修定者达初禅未到地定,恒常修习,功夫纯熟,于不觉有身体存在的空寂心中,渐渐还觉有身,轻如云影。发动、痒、凉、热等八触或十六触,心眼内见身中诸物,这是入初禅时身体自我感觉的主要反应。入此禅有寻、伺、喜、乐、定五种功德。寻,即寻思;伺,为较寻思更为深细的思察,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喜,指身发八触而受快乐,其乐超过欲界众生由种种物质刺激感觉所生的快乐。修定者初尝此乐,得未曾有,心中庆慰欢喜,有如大热天入清凉池。定,又译一心,指心念寂定不动。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在心理方面,能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欲、瞋恨、忧戚等不良情绪。初禅以上,也都具有这些功德。入初禅者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纳和寻伺思察,心不完全寂静,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禅:初禅功夫升进,经过初、二禅中间的未到地定,进入二禅时,主要有内净、喜、乐、定四种功德。内净,指内心已离初禅尚未离的觉观寻伺之垢,心更为明净;喜,不同于初禅依身触生喜,二禅是从心的内净自然生喜乐,这种较初禅之喜更为深刻的喜乐,是二禅的主要特征,所以二禅又名“喜俱禅”。乐,指于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有如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身心自然轻快无比。进入二禅以上,心离觉观思察,称为“无觉无观三昧”。

三禅:二禅功夫升进,经二、三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三禅时,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舍,指舍离二禅中心受喜的纷扰;念,指自然能以正念觉照,守护所得定;慧,指能以合宜的方法调心,离贪着于禅定之乐等过失;乐,指“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据称是世间乐中之最,这种乐是三禅的主要特点,故三禅亦名“乐俱禅”。

四禅:三禅功夫升进,经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四禅时,有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定四种功德。舍,指舍离三禅中深心之乐的扰动,这种舍是四禅的主要特征,故四禅亦名“舍俱禅”。念清净,指心离诸念,而明照无垢;不苦不乐,指超越苦与乐两种不寂静境界定,比前三禅的定心更为寂静,即使对境遇缘,待人处事,定心不乱。因心极寂静,呼吸出入亦随之而断。佛学说入四禅者,心如明镜止水,在此寂定心中,修学五神通等“世间法”及佛教的出世间法,皆易于成就。称四禅为“世间真实禅定”、“不动定”。把它作为修习佛教出世间法的基础,名“根本四禅”。

回答3:

又复何名为四禅定。谓
离诸欲及诸染法。断除疑惑分别之想。
是名第一 离生喜乐定

复次离欲断除分别想已。当于外法悉皆泯绝。内复寂定。摄内外法。悉皆归一。
是名第二 定生喜乐定

复次舍于喜乐思念之想。于身喜乐。而无所受。
是名第三 离喜妙乐定

复次舍苦乐法。无忧喜想。诸法清净。
是名第四 舍念清净定。

如是名为四禅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