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国的银本位货币制度的确是从明朝开始的,这是因为明代西方开辟了直接到达中国的贸易航路,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获得了超大量的白银,欧洲人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基本上最终都到了中国人的口袋里,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基本不产银的国家得以靠海外流入的白银为基础实施银本位货币制度,可见贸易优势之巨大,这也是后来英国人不得不靠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的原因。
第二,银本位的特征之一就是银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熔炼,也包括银币的自由进出口、自由兑换,无论是明代到清晚期以前的银两本位还是清末到民国初年的银币本位,铸币权都不是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的,各个地方政府,甚至一些商号都在大量铸造银两和银元,外国输入的银币例如“鹰洋”也完全直接流通,甚至成为交易结算的标准单位,中国第一种全国统一的货币单位直到1933年“废两改元”才出现,而这已经是政府决意废除银本位的过渡措施,已经不完全符合银本位的制度,两年后银本位就被废除了。
银本位是明朝开始实行的。
不是私人可以铸造,是有足够的银子在商品流通中使用
也就是可以用银子自由铸造货币,不必担心银子不够
PS:如果市面上货物流通额5亿两,全国的银子只有3千万两,那么银子肯定不可能用来自由铸造当货币
西来诸商,与贵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者,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出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艾儒略《西方问答》(1637年)
这意味着明代中国的白银是大量内流的,当中国有了足量的白银之后,才能够实行银本位
金本位,银本位都是货币发行的前提,是货币发行的保障的意思。中国在民国之前没有货币制度,什么本位都无从说起,是典型的自由经济,自由铸币。至于金银铜等贵金属的使用无关货币发行与总量控制。记住几点就可以:民国发行的法币,是英镑美元本位,人民币初期是物质本位。94年后不知道是什么本位,基本上是长官意志本位,或者说是国家信用本位。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1935年初南京政府已确定改革币制,1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法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
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使用麻烦,要验成色,称重量。一般只用于大宗交易和国家统计。可以私人自由铸造。
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一般来说,不容许私人自由铸造的。但各级政府可以自由铸造。
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但实行的是银两制,没有踏进货币制度阶段。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行历史性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标志着中国货币财政制度最终确立。但还是银两制。不存在银币。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颁行《币制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大型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2类归一。
1935年国民政府又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