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品:《风云儿女》;《生死同心》;《马路天使》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学的袁牧之,开始参加戏剧的革新运动,成为辛酉剧社的主要演员。他主演了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桃花源》。袁牧之对人物精密的设计和构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现派艺术中的精华。在他创造的众多角色中,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尤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称誉。
1930年,袁牧之放弃大学学习,投身于左翼戏剧事业,曾主演洪深编剧的《五奎桥》、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编剧的《怒吼吧!中国》、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等剧目。他在实践中重视艺术总结,著有《牧之随笔》、《戏剧化装术》、《两个角色的戏》和《演剧漫谈》等书。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编辑过《中华日报》的《戏》周刊36期。他主张演员表演时应“脱了自己而变成
《马路天使》
剧中的角色”。他提倡通过外形技术来摹拟角色精神生活,并尝试过许多钻研角色和体现角色的方法,为当时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电影制片公司。后编写、主演了《桃李劫》,主演了《风云儿女》、《生死同心》,编导了《马路天使》、《都市风光》等影片,都获得了成功。
编导故事片
1935年:都市风光 1936年:马路天使
演出影片
1934年:桃李劫(兼编剧 ) 1935年:风云儿女、都市风光
1936年:生死同心 1938年:八百壮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1946年回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编导故事片
1935年:都市风光 1936年:马路天使
演出影片
1934年:桃李劫(兼编剧 ) 1935年:风云儿女、都市风光
1936年:生死同心 1938年:八百壮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1946年回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这个具体可以参考相关权威人士的解答,或者是百科上面的提问,会有很多的解答作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