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一只双向可控硅来调速,如同可调光的台灯一样。特点是成本低、体积小,很轻。缺点是利用可控硅的导通角来调节电压,输出的不是正弦波电流,会产生大量的谐波,使收音机、音响等受到很大的干扰。
简单说是降低电压,改变波形
限电器原理是检测电路波形,电流的.因为纯电阻两端电压电流波形是相同的,限电器不允许此电器工作.而,宿舍里6台电脑同时工作一切ok,但是用一个小小的电吹风,电表就跳闸了。电脑的电源都是250W~400W的,6台电脑功率之和绝对在一个电吹风之上,但为什么可以带6台电脑同时工作但不能接入一个300W的电吹风呢?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平时使用的最多的加热装置就是热得快、电吹风,它们的工作原理就是电流流过电阻丝,电阻丝发热来烧水。对于220V电网来说,这类负载相当于一个纯电阻接到电网里,学过电路的同学都知道,交流220V加到电阻上,其两端的电压波形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波形是同相的,也就是说,两者相位差是0。这类负载我们称之为纯电阻性负载。 计算机相当于什么负载呢?计算机的电源对于电网来说,就是电网的一个负载。计算机的电源是开关电源(注意,这可不是有开关的电源哦),属于非线性负载(也叫整流性负载)。开关电源的原理是先把220V/50hz交流电整流为高压直流,再把高压直流逆变为高压高频交流,再通过高频变压器降为低压高频交流,再转为低压直流输出,这种电源的效率要比传统稳压器高得多。把计算机的开关电源当做220V电网的一个负载,这种负载在220V市电输入端看来等效于一个容性负载,虽然它的电压波形还是正弦波,但是它的电流波形已经畸变了,不再是规则的正弦波,而是接近脉冲波的波形(其实这种非线性负载才是对电网有危害的恶性负载,会给电网带来高次谐波)。 据本人推测,由于饮水机是属于纯电阻性负载,而广院的饮水机加热功率通常是550W,学校为了保证饮水机使用,应该是把纯电阻性负载的功率限制在了550W上下。 那么电表如何识别这两种负载呢?方法有很多种,但都是通过单片机+AD转换器,对220V输出端的电压电流的波形实时采样,然后编制相应的程序,通过算法,判断这两种负载的功率各占多大的比例,仅仅限制纯电阻性负载的接入,或者是检测总电流,限制总功率。鉴于本文是发表在非专业论坛,就不详细描述判断过程了。 对于部分目前广泛使用的监视平均功率的电表,用一只整流二极管或快恢复二极管(反向耐压值450V以上,最大电流6A以上,为安全起见,留有一定裕度)串 联在热得快上,相当于半波整流,减少了一半的电压,那么根据P=(U^2)/R,(1000W的热得快电阻为50欧姆左右)。可以求得,平均功率已经减小 到了额定功率的1/4,也就是250W,但实际上瞬时功率与未改装之前相同,只是改装后只有改装前一半的导通时间,平均到整个周期上,平均功率才下降了。 这种办法只能骗过监视平均功率的电表,对于监视峰值电流的电表,还是逃不过它的眼睛。 采用二极管的方式比较简便,但是,由于功率只有原来的1/4,加热时间会变得很长。有没有可以手动调节功率的呢?答案是:有。不过这种方案比二极管方案要复杂,这种方案是利用了晶闸管(又名可控硅),通过调节触发脉冲,来改变晶闸管的导通角,从而控制一个周期内的热得快的导通时间。二极管的方案相当于是固定的把导通时间减小到1/2,晶闸管的方案就是可以理解为可以手动调节这个导通时间,从而调节热得快的平均功率。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电表所设置的负载上限,只要把功率调的比跳闸的负载上限小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这样加热的时间就比 二极管方案减少了。但是这种方案仍然有缺陷,那就是它也无法逃脱检测峰值电流的电表的监视
你说的经过晶闸管后《是双向可控硅》,其实就是把使用的电压频率改变为不是50HZ的交流电,现在的电度表里边用的全是大规模集成电路,频率稍有改变,电度表的显示就会失灵。用二极管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二极管以后的电变成脉动的直流电了,而且电压还降低了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