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区的衰落主要表现在它的传统工业(煤炭和钢铁)的衰落,直接原因是它的竞争力不足,动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压力。
从时间上来看,一方面,在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 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 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 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1957 年鲁尔区共有141 家煤矿,雇用了50 万以上的矿工。从60 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
因此,从60 年代开始,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 年起开始下降,到1996 年已减至7 万人。炼钢业失去了4 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2/ 3。70 年代后,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80 年代问题越来越大,到80 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从1980到1994 年, 鲁尔区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农业和采矿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3313 % , 工业中的就业人数下降了2815 % , 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2918 % , 只有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了1916 %。这样,鲁尔区的失业率就增加了。
1996 年,德国的失业率是10.13 % ,北威州为10.15 % ,而鲁尔区的失业率高达15 %~16 %。
参考资料
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国际经济评论2000. 3 - 4
最根本的生产力的落后
就是自己的技术,管理的落后
生产力决定一切,记得
1.是第3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高新技术兴起,更加注重是人才与技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
2.地理位置制约了鲁尔区的发展,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发展上不如港口城市,比如汉堡。
3.是政策风险带来的冲击。由于工业的不可再生和高污染,二战后,德国政府的经济发展布局终于人文因素。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资源的枯竭
沈阳经济衰落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