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概括:《半截蜡烛》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半截蜡烛》原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本篇文章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来做衬托,表现了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保住了情报,赞扬了他们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解: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解: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解: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解:“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解:“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解: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解: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解: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解: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解: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解: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解: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解:“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解:“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解: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