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2.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
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3..罄竹难书(隋扬帝 )
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征战连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早在炀帝..."罄竹难书"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砍尽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比喻罪恶太多,无法写完。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
4.投笔从戎(张骞)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5.鞠躬尽瘁(诸葛亮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6.金屋藏娇(陈阿娇. 汉武帝)
jīn wū cáng jiāo
〖解释〗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7.好大喜功(汉武帝 )
hào dà xǐ gōng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出处〗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8.韦编三绝(孔子 )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一鼓作气 左丘明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登堂入室 孔子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穷途末路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成人之美 孔子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霸王别姬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水落石出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温故知新 孔子的《论语》
三顾茅庐 诸葛亮的《出师表》
“曲径通幽” 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唐】常建;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出自《长干行》,作者:【唐】李白;
“春风得意” 出自《登科后》,作者:【唐】孟郊;
“寸草春晖” 出自《游子吟》,作者::【唐】孟郊。
胸有成竹 兔起鹘落
词 目 胸有成竹
发 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释 义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出 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示 例 毛委员~,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词 目 兔起鹘落
发 音 tù qǐ hú luò
释 义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 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示 例 此事如~,少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