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越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2025-02-25 15:06: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公元668年,太后武则天下诏所有皇室成员限期“入洛阳、会明堂、行大典”,李姓宗亲们都担心、恐惧这是武照设下了巨型陷阱,于是就有人假造庐陵王李显的书信串通李唐子孙起兵伐武,豫州刺史越王李贞率先起兵造反,史称“越王之乱”。武照以宰相张光辅为诸军节使,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为行军主管,率十万大军迅速斩杀了李贞,灭九族。武则天趁机杀了很多没有起兵的李唐后裔,以绝后患.

回答2:

越王李贞,字贞,贞观元年(627年)—垂拱四年九月十一日(688年10月10日)
两《唐书》、《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明清诸书俱有,《昭陵图碑》失标其墓。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兴隆村东,墓志于近年出土。据《旧唐书·太宗诸子传》,李贞为太宗第八子,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原王,寻徙封越王。则天朝与诸王谋反,兵败饮药而死,传首东都,枭首阙下。开元四年诏追复王爵,令备礼改葬(注:清理墓室时曾发现越王头骨及一件石祖)。开元五年诏有“官为立碑”之语,其碑未见著录,近年始出土。《新唐书·太宗诸子传》云:“贞最幼息珍子谪岭表,数世不能归。开成中,女孙持四世丧北还,求袝王茔。诏嘉悯,敕宗正寺、京兆府为访其兆,非陪陵者听葬。”由此可知,百十年后.至文宗时.李贞子孙仍有多人奉诏从葬其茔。据诸书,开成中从越王而葬者四人,为
琅琊王李冲 《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及《读礼通考》皆误作“大将军琅琊王骈”,《嘉靖通志》则误作“王饼”,均列在“功臣大将军以下”。据《新唐书·太宗诸子传》,冲为贞长子,起兵后,兵败被杀。开元四年有诏追复爵土,令备礼改葬。
常山公李倩 诸书俱有。李倩为贞次子,封常山公,坐与父兄连谋伏诛。两《唐书》及诸书或作“李倩”,或作“李蒨”,或作“李清”,不知孰是,实为一人。《文献通考》及《读礼通考》作“常州公”,盖以其历常州别驾而误也。诸书俱有,列在“丞郎三品”内。
临淮公李规 诸书俱有。李规为李贞少子,封临淮公,兵败自杀。诸书皆列在“丞郎三品”内。
琅琊公李珍 李珍(一作珍子)为李贞最少子,封琅琊公。《唐会要》、《文献通考》与《读礼通考》俱误作“王珍”,以其入“丞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