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涉及到物理中结合能的问题,当八个质子和八个中子的氧原子形成时,氧原子因为质子中子结合而损失了一部分能量(可理解为维持原子结构),而由爱因斯坦给出的质能守恒方程E=mc^2,损失的能量由对应的质量来提供,这时就出现了质量亏损(注意,不是质量转化为能量,不能这么理解,这个问题以你我的水平还理解不了。)出现了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的现象。同样的,碳原子也存在质量亏损,但氧原子核子数更多,为了维持稳定的原子结构,其结合能增大,质量亏损增大,这时如果用碳原子来做为衡量标准的话,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亏损,而氧原子更大,故其相对原子质量比理论计算上的碳的4/3要小。
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C-12实际质量1/12的比值。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地球中的含量,计算出的平均值。
比如O,有O-16、O-17、O-18,
所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就是这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其在地球中的含量(丰度)的平均值
这些知识高中会涉及一点,初中就只按照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计算就行了
比碳的原子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