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课程编号:
一,使用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课程性质:学与教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考试).
课程的地位和意义高师目前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和各科教材教法.由于心理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修完与教育有关的各心理学分支课程.学与教的心理学这门课既为学生学习教育学与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他们以后在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打好基础.本课程以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为核心,兼顾教师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差异.它是每一个想从事教师职业和正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修的学科.
2.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
3.课程的学分,学时,主要教学环节
课程的学分:3
课程的总学时:57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50学时,讨论7学时.
4.前导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
5.使用教材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主要参考书: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概论》叶澜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认知心理学研究》李维 浙江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美] D.P.奥苏伯尔等著,佘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20%
教学活动参与表现:1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70%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1.课程概要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门课既为学生学习教育学与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他们以后在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并为进一步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打好基础.本课程以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为核心,兼顾教师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差异.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它是每一个想从事教师职业和正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修的学科.
2.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以章为单位)
第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心理
第一章 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在系统介绍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学与教心理学在教师职业训练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能用实例说明教师的智力,知识,组织能力与其教学效果的辩证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能应用本章对教师与学员提出的建议,改变自己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看法,并采用符合现代心理学学习原理的方法,学好本门课程.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理学家关于教师的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
1.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特征的问卷调查
2.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研究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二, 教师认知研究新范型:专家与新手比较研究
1.专家――新手比较研究
2.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差异的表现
3.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三,学与教心理学在教师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1.心理科学的发展与师范教育中的心理学课程改革
2.学与教心理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这章论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心理学规律,为教师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提供心理学依据.
本章教学重点: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评价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主要特征
3.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
4.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2.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三,学生的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
3.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第三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这章论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中的差异的心理学规律,为教师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提供心理学依据.
本章教学重点:人格的特质差异与类型差异;分析学生的认知差异,并说明其教育涵义;学生的性格差异;智力测验.
本章教学难点:人格的特质差异与类型差异;分析学生的认知差异,并说明其教育涵义;学生的性格差异.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格差异概述
1.人格的特质差异
2.人格的类型差异
3.影响人格差异的因素
二,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2.智力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差异
3.性格的性别差异
4.性格差异的鉴定
5.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流行率
4.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第一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上)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习的理论和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
本章教学重点: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广义知识分类;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以及广义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和编码方式;控制和引导这两种注意的方法;分析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和编码方式;分析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与认知学习概述
1.学习概述
2.学习的信息如工过程
3.知识学习的分类与阶段
二,新知识的习得
1.注意
2.选择性知觉
3.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理论
第二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下)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知识巩固和转化,运用和迁移的心理机制
本章教学重点: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迁移类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和规则学习的原理;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本章教学难点:迁移,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区别.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知识的巩固和转化
1.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遗忘
3.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
4.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二,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1.学习的迁移概念
2.利用迁移原理,促进新的学习
3.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机制和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动作技能的习得,保持与迁移不同于智慧技能的特点.
本章教学难点:动作技能学习中运用的原理:迁移原理,练习与反馈结合原理,示范与指导结合原理,练习的分散与集中,总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理.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与特征
1.动作技能的性质
2.熟练的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保持与迁移
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2.动作技能的保持
3.动作技能的迁移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
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因素
第四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品德学习的心理机制和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强化原理.
本章教学难点:用强化原理控制人的行为变化;运用替代强化原理促进班集体中的优良行为和抑制不良行为.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态度与品德概述
1.态度的性质
2.品德的性质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2.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三,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还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