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是拥有无尽的财富,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受人注目的地位,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地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嫦娥怀抱着幸福的梦想,吞下了长生不老丹,飞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可独守着寒冷的广寒宫,她是否会感到做神仙的幸福呢。
而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马蒂尔德,在戴上项链做着幸福的梦的同时,却没有想到这幸福是那样地短暂,她为她的幸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嗜财如命的葛朗台,拥有如山的金币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吧。但当他年老力衰地坐在轮椅上盯着他的密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的金子时,这样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当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时,吴敬梓则用他的笔给我们绘出一个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幸福就是如此吗?我怀疑了。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一份有自己声音的幸福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第一个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声音的水。因而引发了我,我觉得每一份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有自己声音的水,你可以选择其滴落的方式,但它的声音你别无选择。
人打一落地,便是一个生命个体,有自己必须经历的人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更有着对幸福不同的诠释。假如,真的只有当幸福失去后才知道幸福的可贵,那么还有谁有勇气去追寻幸福呢?
几千年前,执弓挥剑纵横沙场的将军认为胜利对他而言便是最大的幸福;儒家学者孟子认为“与民同乐”便幸福;几百年前,在黑暗礼教中成长的哥白尼认为追寻真理便是一种幸福,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安培认为忘我工作,取得成功便是一种幸福;现在,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杨过与小龙女视轰轰轰烈烈的爱情为幸福;在网络中“醉生梦死”的“网虫”们以处于虚构的世界驰骋为幸福……对于幸福的诠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甚至于不同的人有着炯然不同的体会。
春天以花朵的形式过去了,夏天以枝叶的形式过去了,秋天以果实的形式过去了,冬天以冰雪的形式过去了。而我们的幸福,也会如春夏秋冬般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后以不同的形式随着我们的人生终入黄土。因而我们要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要老羡慕别人比自己幸福。计较多了,自己的幸福反而成了坟墓,你可知,幸福与坟墓本就差于一念之间?
有一首歌这么唱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便流露出了一种幸福感——平淡的生活,这对于一些人来讲,这不算什么,这能算幸福吗?但对于一些在特殊岗位上或那些流浪人抑或亡命之徒而言,那便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而那些每天过着平淡生活的人,却渴望着另一种幸福——轰轰烈烈、刺激……其实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幸福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幸福,那幸福原不在事物,而在于心灵、感觉乃至眼睛,因而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有各自的诠释,你不必担心你的幸福比别人的少一些。
因为,你的幸福有着自你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你能听得到吗?那是来自天籁的如银铃般的声音,你听,多美妙啊!
我喜欢玩
大家好!你们看了我的标题一定会认为我是一个贪玩、不好学的孩子吧!其实不是的,我是一个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的少年。我想问问你们,难道不喜欢玩吗?有句话说的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嘛!一个人如果在他的金色童年里没有快乐,只有父母的申斥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活的岁数一定不会超过40的,即使活过了40岁,他的精神上会有一种压抑。心理学家曾对100个智力超常的儿童做过实验,结果显示有95%的儿童都是后生有过金色童年的。对于这个结果你们是不是感到震惊呢?其实即使笼中鸟也渴望有一天可以重获自由,怪不得前些日子社会上出现了“老顽童”。难道说一个人只要玩吗?不是的,我所说的玩是在玩中找到乐趣、找到一些书本外的知识。
孩子们的想象力总是丰富的、奇怪的。当年要不是有两位孩子奇怪的玩法,今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也不会出现得这么早了。当然,我们还有任务——学习,知识很固然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第一神童吧!可他的生活却一点也不好,一句“烦透了”就是最好的证据。由此看来,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时间未必是坏事。据说当年女娲就是在玩中造出了人,那现在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也说不定会造出个什么来呢!
没有买电脑时,我们一家三口抢着看电视,自从买了电脑,电视就别冷落了。
我爸爸喜欢上QQ聊天、打牌、玩跳棋,我妈妈喜欢在电脑里搜集图片。我喜欢玩游戏,我玩游戏时经常会忘记一切,妈妈说玩电脑时间长了对我的眼睛有害,我不听,妈妈便在电脑里设了密码,。我再也不能随便玩电脑了。为了玩电脑,我要讨好妈妈,每天都要表现好,自觉完成作业,好友帮妈妈做家务,让妈妈高兴,妈妈就让我玩一会儿电脑,不过还要限制时间的玩,每次都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正当我玩的高兴时,妈妈说时间到,我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电脑。
电脑实在太吸引我了,只要妈妈让我玩电脑我就很高兴,我很想有自己的电脑,妈妈说等我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电脑,所以我在努里长大。
反正,总而言之,我就是喜欢玩,因为它的好处远远大于它的坏处,你说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爱它呢?
男男女女
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一种情感倾注于某一特殊的事物身上,或是热爱,或是憎恶,我称之为情结。我的情结有很多,譬如——麦当劳。
这不是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无聊话题,也不是追求时尚的肤浅爱好;喜欢麦当劳不是因为我的贪嘴,也不是因为对小资生活的幼稚模仿。只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情结,好比男孩喜欢足球,女孩喜欢文具。
人们常常会把城市比作人,愈是有特色便愈是有个性。而在我看来,每一个麦当劳便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人,他独立于千千万万家餐厅,也独立于千千万万家麦当劳。走进任何一家麦当劳,你都会发现他与众不同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他的装饰,不同的麦当劳有着不同的装饰。
从新街口说起,走进步行街里的那家麦当劳,你的眼球即刻会被嵌在墙里玻璃柜中的汽车模型所吸引,各式各样的汽车,精致、小巧、逼真。没错,这便是一家以汽车为主题的麦当劳,奔放而又如旋风般疾驰。出步行街,在天桥下又有一家小小的梦露麦当劳,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他的四周都挂着玛丽莲·梦露那最迷人的一张笑脸。模仿着照相机的底片,同样的笑容被赋上了不同的色彩,并且都是那种有着强烈对比的色彩,冲击着人的视觉,感性而有诱惑力。同时在新华书店旁也有一家,这里俨然是一片海的世界。墙上挂着的是固定在木板上的各种鱼的木制模型,刷着鲜艳的油彩,正中的大柱上也绘上了一幅明媚的海底世界,一切都带着《海底总动员》里那情趣万分的氛围,偶尔也会散发出一些属于海底的那种神秘味道。
走出海的世界,坐上16路的双层大客来到珠江路,那里有一家两层的麦当劳,这里是花的海洋。四周的墙壁都挂着一幅幅金属画,每一幅的主角一律都是单朵花,相似的花盘,折射出的却是不一样的色彩:金黄,朱红,银蓝……在明亮的灯光下柔和的微笑,为酷暑送来秋的清,为严冬带来春的暖。
相比之下山西路市民广场边上那家麦当劳便有些让人难以读懂:大幅的毕卡索的仿制壁画,奇异造型的抽象雕塑,一切都使这里宛若是艺术的殿堂。面对着那幅著名的《格尔尼卡》,每一次我都能读出不一样的情感。而那些雕塑却始终让人摸不着头脑,似乎有着无穷的意味。
南京之外的麦当劳只去过上海一家,那里的主题让人会联想起《加勒比海盗》的精彩与刺激,因为这儿一切来自“海上”:大大的救生圈,各种各样精美的玻璃樽,罗盘,铁锚,粗壮的麻绳,还有小小的帆船模型。一边品味着甜点,一边幻想着一场旷古未有的冒险,任思绪随着海风吹到无穷远处。
细数完心中的每一个麦当劳,仿佛又将他们重游了一遍,这确实可以称为“麦当劳文化”,一种有别于任何背负历史重量的轻松而又简单的文化,然而轻松却不庸俗,简单却不肤浅。这也许是麦当劳的特别的心思,抑或许只是一个无心的举动,但无论怎样,他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在我心中打下了一个无须去解的情结。
一直有个愿望,打个背包,访遍每一个麦当劳,去记录下他们的主题,去感受他们别具一格的文化,好像城堡探险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给你怎样的惊喜。现在麦当劳的广告词是“我就喜欢”,也许只有如此直白的话语才可以表达我心中对麦当劳的喜爱吧,借用王力宏的那句话:
我就喜欢,我就喜欢麦当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