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2025-02-25 09:19: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绝大多数的过敏性休克属Ⅰ型变态反应。外界的抗原性物质(某些药物是不全抗原,进入人体后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进入体内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IgE抗体,其中IgE的产量因体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这些特异性IgE有较强的亲细胞特质,能与皮肤、支气管、血管壁等的“靶细胞”结合。此后当同一抗原物质再次与已致敏的机体接触时,就能激发广泛的Ⅰ型变态反应,其中各种炎性细胞释放的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是造成组织器官水肿、渗出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
防治
1.立即停止进入并移除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
2.确保患者气道开放,给氧。如果出现威胁生命的气道阻塞,立即气管插管或床旁气管切开。
3.立即给肾上腺素,小儿0.01mg/kg,最大剂量0.5mg/次,皮下注射,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1次;成人首次0.5mg,皮下或肌注,酌情重复。肾上腺素能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介质释放,因此是救治本病的首选药物。如果出现低血压或对起始的肾上腺素剂量无反应,静脉给入1:10000肾上腺素,输入生理盐水20ml/kg;如果低血压持续存在,予肾上腺素或多巴胺静脉滴注。
4.糖皮质激素,疗程不超过3~5日,或地塞米松,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一般用药1~3日。
5.沙丁胺醇扩张支气管,吸入肾上腺素治疗哮喘。
6.抗过敏及其对症处理,常用的是扑尔敏或异丙嗪。
7.监测生命体征,最少观察24小时,临床表现严重需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