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024-11-02 20:24: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男性恋物归因于童年时期由阉割焦虑造成的创伤。根据他的理论,当儿童的性心理发展经历了口欲期(oral stage)、肛欲期(anal stage),进入到阳具期(phallic stage)後,男孩会进入一个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伴之而来的是杀死父亲并将其吃掉,以占据母亲的想法。由于一方面担心遭到父亲报复,伤害自己的阳具,另一方面又观察到女性没有阳具,发现了阉割的证据,使男孩出现了阉割焦虑,即认为既然母亲和其他女性都受到了阉割,则自己的阳具也同样处于危险之中。男孩为了缓解阉割焦虑,便会在母亲和其他女性身上寻找阳具的替代物,以证明母亲并未被阉割,则自己也有可能保安阳具。由此便产生了恋物。依据这套理论,男性会产生恋物,而女性则不会。对此,女权主义者指出,在许多女性身上同样具有的恋物行为,使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法成立。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听起来很奇怪,并且也不是基于实验证据的,但是他发现了人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性兴奋和条件作用的关系。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使这一关系更加清晰。比如,Lique M. Coolen博士2003年4月14日在圣地亚哥的一次实验生物学会议上发表的研究:经常在某个笼子中交配的雄性老鼠,即使在没有雌性老鼠和雌性气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被放入这个笼子,而使其脑中诱发快感的化学物质增加。性条件训练发生了。人类的性行为也被假定可以受到类似的条件训练,这或许可以解释恋物现象。
这符合恋物产生于幼年期的印刻作用的理论。另外一个同样基于印刻作用的理论认为,男性少年频繁手淫,并由此建立起一种模式,在手淫时经常出现的物体,将可能在日後产生性唤起的作用。该少年由此而将此物体与性高潮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