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萌发,起源于望远镜和照相机的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航空摄影,建立了能够定位、定量的立体摄影测量学,改造了地图测绘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彩色航空摄影,扩大了定性分析的可能性,为自然环境与资源考察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受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的局限,能够利用的电磁波主要是可见光。20世纪60年代初,遥感技术出现了飞跃。一方面,这是由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红外线与微波扫描成像技术的进步,它们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红外遥感能够昼夜作业,凡是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有红外线的辐射,在不能利用可见光的情况下,给人们展示出热图像,包括永远不见的月亮的背面。利用微波遥感,无论云层覆盖、植被茂密的亚马孙河热带雨林,还是千里冰封的南北两极的基岩,都被揭露在人们的眼前,编制出版了1:100万的地形、地质和资源地图。目前的遥感技术,不仅从可见光谱段扩展到了较长的近红外、远红外和微波波段,也扩展到了较短的紫外线、X和阿尔法射线。激光全息成像也正被引进到遥感技术中来。总之,遥感仪器的研制,已经由单一波段增加到24个波段;由物理光学进入到电子光学,由机械扫描发展到电荷耦合器陈列,由真实孔径发展到合成孔径。有了这些新一代的遥感仪器,人们能够从一种物体中摄取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同步记录在一组磁带或胶片上,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们观测和鉴别自然界复杂物体的可能性。可以说,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进入了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正在改变着地学、天文学和其它一些学科的面貌。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