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24-11-02 15:25: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许多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抽象难懂,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才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人的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只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过,在大脑中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的做法是:不仅要让学生听、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利用小学生好动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下面我就本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操作中质疑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大揽大包,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下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学生操作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剩下的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由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疑问,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常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动手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的练习十五中的第7题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种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上来啦。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用图书钉钉成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长(没变),它的高即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面积变了吗?怎样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变小了。”通过学生的拉一拉的动手实践,很快地就达到我要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只有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才会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看一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1厘米长的线段每隔3厘米种一棵呢?28厘米长的线段每隔4厘米种一棵呢?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用总长度除以间隔距离再加上1,就会等于总棵数。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板书:总长÷间隔距离﹢1=总棵树。利用实际动手操作得出公式,很快学生就可以把例1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这样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的运用还要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

回答2: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
更应注重学
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充分
发挥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
到生活中运用。
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各方面素质也回得到和谐发展。那
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课外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
妙组织教材,
把知识教给学生,
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让其观察生活,
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
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二、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
敢于设疑,
敢于动手操作论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
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
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
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三、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动手操作前,
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
即研究什么事物,
观察什么现象,
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
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
提示操作方法。
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