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下1楼的答案
NADH和FADH等物质进入氧化电子传递链后,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和递氢体的作用,H+在电子传递的动力下被泵入到线粒体的内外膜之间,造成内膜两侧的H+梯度,而本身被氧化成NAD+和FAD(算脱氢氧化吧~)。当电子传递到复合体IV时,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接受了电子,并且与内膜内的H+结合形成水,进一步降低内膜内的H+浓度。
然后是ATP合成酶的作用,H+通过ATP合成酶中间的孔道从内外膜之间流回内膜(动力是浓度差,就像水往下流),你可以想象是一个水车,中间通过水流,水流再带动水车上的叶片转动,每一个叶片之间都嵌有ADP和Pi,叶片一转动,便将ADP和Pi压缩成ATP。
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就是靠氢离子浓度梯度联系在一起的。
氧化作用产生的能量将H+泵到内膜外,使得H+在内外膜之间大量累积,造成内膜两侧的H+梯度
H+通过ATPase上的离子通道重新返回到膜内,这是由高浓度一侧回到低浓度一侧,释放出的势能将ADP转化为ATP
所以,是线粒体内膜内外的H+浓度梯度使得两个过程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