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持之以恒,奋发进取?

2025-02-23 10:43:2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这是一种坚强的信念。

曾国藩深知此理,所以自始至终担起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责,在连年的征战生涯中,他遭受了旁人难以想像的挫折与磨难,几度九死一生,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坚持到底,并不断努力。其弟曾国荃开始在雨花台扎营时,曾国藩就劝说曾国荃道:“太平天国军气势犹如旺盛的火焰,现在不可对他们有什么意图。”他又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希望曾国荃明了清军所面临的险境,速速退兵。曾国荃却认为在坚固的城池下面驻兵,可以持久,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退兵。

当时整个战局对曾国藩很不利,曾国荃不听劝阻轻兵冒险前进,力量薄弱,这时湘军各营又遭到疾病的困扰,导致湘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一旦天京城下的湘军被太平军击溃,再想组织足够的力量形成包甲之势简直难上加难,其结果不只是前功尽弃,最重要的是曾国藩无法向朝廷交代。所以,曾国藩根本睡不着觉。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自己这两个月十分忧心战事,牙痛得也厉害了,心情更是糟糕。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曾国藩费尽心思,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用以援助危在旦夕的雨花台大营。为了得到最为真实的消息,做出没有私毫偏差的判断,曾国藩躬身前往雨花台大营进行视察。一路上劳苦奔波,未加休息的曾国藩就急于听取曾国荃的汇报。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下,曾国藩又亲自视察了雨花台的防护措施,看到曾国荃的所有防御工事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脸上终于露出了喜色。4月2日,曾国藩从大胜关赶赴金柱关、龙山桥,随后由东西梁山入裕溪口小河,查看了雍家镇、运漕镇、石涧埠、无为洲,接着从神塘河出发回到了北京。短短一个月内,曾国藩不顾舟车劳顿,查阅了进兵天京的各部湘军的防御工事,他认为“曾国荃围军坚定,水陆楫睦”,决心取消撤兵的念头。曾国藩反复将双方力量进行对比,全面分析后得出湘军不能撤,撒军恐怕扰乱军心,军心动摇则胜利遥不可及的论断。

最终,曾国藩凭着自己的坚强的忍耐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耐力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物质因素的总和。曾国藩的战略中最忌打持久战时“势穷力竭”。他认为作战时将士们的精力、士气、整个战争中战略战术的布局、全部的作战计划、粮饷的补充都至关重要。两军相峙中没有这些准备,根本就没有力量与对方抗衡,更谈不上取得战争的胜利。曾国藩带兵打仗并不求胜心切。

与此相比,他更注重战势的发展,认为在持久战中要让士兵充分休养,养精蓄锐,抓住时机再举兵攻打,必然会得到最后的胜利。

曾国藩在《有叵箴》里说道:“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即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牵,曾未问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又说:“闻日知录:

易经有日‘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日: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读之不觉愧?”曾国藩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到有恒实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在日记中说道:“我几十年来因循守旧不肯下苦功学习作文,现在我己渐渐衰老,悔恨也来不及了。”

由此可见,曾国藩无论做人,还是带兵打仗,都有一种坚韧进取的精神。

不下决心则已,一旦下了决心,那么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前途如何险恶,他都义无反顾、不避艰难、奋进拼搏。

自咸丰三年曾国藩带兵作战,直到攻下安庆,在这段时期,他可以说天天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几度九死一生。但他坚持不懈,奋勇进取,从困境中寻找生机,终于获得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屡受挫折,但愈挫愈勇,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不忘坚忍和进取,令人不得不佩服。

曾国藩的有恒和进取不仅体现在战事上,更体现在家训中。他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暮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五分老少,事五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可见,为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持之有恒,方能有所成就。观点虽然简单易懂,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回答2:

《易经》里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意思是说,君子终日奋发进取,到了晚上还要认真反思,自己这一天的所作所为。作家杨大侠说道,不断进步才能赢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