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秦腔的繁荣时期。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所著的《秦腔论》、乾隆年间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所著的《秦云撷英小谱》,以及吴长元所著的《燕兰小谱》和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的著作。
据《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当时“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
这时的秦腔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秦腔脸谱艺术更是趋于完美了。秦腔脸谱作为我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比较完整,与后来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我国的三大脸谱系统,并且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味,它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为剧中人物化装造型。最初的秦腔脸谱,色彩单调,构图简单,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肤色和面形略作勾画,基本上接近写实。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剧目增多,脸谱也随之多样化、条理化和定型化,成为了有谱可循、按“谱”开脸的脸谱艺术。定型的秦腔脸谱艺术,其功用主要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它反映了艺人和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和褒贬。
在内容上凡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中英雄传奇和悲剧故事的,剧中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形式上都有动态的装饰美感,因而秦腔脸谱具有其十分独特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秦腔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