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的选定

2025-04-23 09:39: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云南红层广泛分布于云南省中部、西部及东南隅、东北隅的高原、山地区。滇东北盐津、绥江和水富等地的红层属四川红层的延伸部分,滇东南广南等地的红层属广西红层的一部分,二者在云南省内的分布范围均较小。滇中红层、滇西红层则大面积集中连片分布,地理坐标:东经98°56′~102°15′,北纬21°10′~27°50′,面积达9.71×104km2,约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1/4(图4.1)。

图4.1 云南红层分布图

1—勘查示范区;2—滇中红层区;3—滇西红层区;4—滇东北红层区;5—滇东南红层区;6—水系;7—主要城市

滇中红层主要分布于云岭山脉和红河以东的云贵高原西部,金沙江与元江之间,面积3.46×104km2,主体为楚雄州和玉溪市的部分辖区。中部近分水岭地带高原形态保存基本完好,一般海拔1800~2500m,以低中山、中山和丘陵地貌为主,盆地、宽谷发育,较大盆地有大姚、姚安、牟定、南华、楚雄、元谋、禄丰等。往高原边缘地区切割逐渐增强,成为中山、高中山地貌。滇西红层分布于云岭山脉和元江以西的三江横断山系中间地带,呈长条状展布于滇西中部,面积6.25×104km2,主体为怒江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辖区。北段为高山峡谷区,夹持于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地势北高南低,高差大于1500m,其间镶嵌着兰坪、永平盆地;南段基本夹持于澜沧江与元江之间,一般海拔1000~2500m,切割深600~1000m,总体呈现山间河谷、盆地地貌,较大盆地有景东、景谷、思茅、景洪、江城、勐腊等。

滇中、滇西红层分布区涉及12个地州、38个县(市、区),人口714.0万人,其中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交通总体较为方便,安楚—楚大—大保高速公路和成昆、广大铁路横贯红层区北部,元墨—思小—小磨高速公路纵穿红层区南部,县(市、区)、乡(镇)和较大村镇均有公路与电力相通,但山区公路与电力连接尚差,交通不便,个别村寨仍靠人背马驮。以农业经济为主,其次为林业、采矿业、小型加工工业和旅游业。38个县(市、区)农业总产值大多在1.5亿~5.5亿元间,人均粮食产量300~450kg,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在1100~2000元。区域经济相对欠发达,有27个县为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是云南省的重点扶贫攻坚地区之一。农村生活用水困难突出,红层区608.94万农村人口中有214.27万人饮水不安全,缺水类型以水质型缺水为主,其次为工程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

云南红层分布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18℃,由北向南递增。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呈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干热河谷少的特点。年均降雨量大多为800~1200mm。5~10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的85%~95%;11月至翌年4月、5月间的冬春季节久旱少雨,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在100天以上,干旱严重。区内河流分属金沙江、澜沧江和元江水系,大多数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量、水位变幅大,并与降雨变化相一致。支流大多源短流少,久旱多断流。云南红层区大多山高坡陡,泥质岩多,坡耕地广布,水土涵养条件差,降雨大多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且流失快,入渗少。

云南红层区主要分布有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为主,局部地段出露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坝区、河谷区及山间洼地内分布有第四系粘土、砂土、砂砾石及碎石土。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出露厚度2300~19900m,总体上以泥岩、砂岩为主夹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含盐较多,乃至富集成矿。

滇中红层处于扬子准地台南缘,其西界为程海-宾川断裂,西南界为红河断裂,南东以元谋-绿汁江断裂为界,北东大致以普渡河断裂为界。构造以褶皱为主。北部褶皱宽缓,岩层产状平缓;中、南部褶皱紧密,局部岩层直立或倒转。紧邻红河深大断裂的西南部地区,构造线方向与哀牢山挤压带一致,褶皱呈紧密线状排列,断裂发育,规模较大的有红河断裂、三街河断裂、邑舍河断裂、马龙河断裂等。其余地区断裂不甚发育,较大断裂有元谋-绿汁江断裂、楚雄-南华断裂、渔泡江断裂等。滇西红层处于滇西褶皱带兰坪-思茅地槽区。北部夹持于乔后断裂与澜沧江断裂之间,构造以紧密褶皱为骨架,被北西及北东向两组断裂破坏严重,沟谷发育多受断裂和背斜轴控制。南部夹持于澜沧江断裂与阿墨江断裂之间,褶皱舒缓,北西及北东向断裂发育,褶皱构造被断裂切错扭曲而不很完整。

云南红层风化裂隙水、层间裂隙水、脉状裂隙水和溶蚀裂隙孔隙水的含水层基本特征、埋藏分布、形成及运动、富集规律、动态及水质等特征前面已作论述。通过对以往完成的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成果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综合研究,结合红层区缺水村寨的分布特点和缺水状况,认为盆地、宽谷区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带,也是村落密集、缺水问题严重的区域,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区相对较为富水、地下咸淡水界面埋深大、垂向上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的有利条件,通过适宜的勘查开发方式解决农村缺水困难;同时发现,泥质岩中的砂岩夹层分布普遍、裂隙发育,也能够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因此,将相对富水区的浅层地下水勘查开发利用和在泥质岩分布广、含盐层分布多的地区寻找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作为本次地下水勘查示范的重要目标。

依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考虑云南红层分布地域、面积、水文地质特征,结合经济社会条件,确定勘查示范首先在楚雄市东部盆地、丘陵区起步,取得经验后再向大姚县中南部丘陵山区进行推进。楚雄市东部盆地、丘陵区以往水文地质资料丰富、研究程度较高,缺水情况严重,红层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在滇中红层区较为典型,可以选择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村寨进行示范研究,有利于总结经验。大姚县中南部低山丘陵区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分布有含盐层,咸水多见,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两次地震使许多村庄的供水、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缺水问题突出,选择该区进行示范研究,有利于全面总结和分析云南红层地下水的可开发利用前景,也符合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向复杂逐步深入的认识问题的基本程序。

因此,选择楚雄市东部盆地、丘陵区和大姚县中南部低山丘陵区作为勘查示范区。具体选点时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确实缺水,以确保示范的解困效果;二是经地面调查认为具备浅层地下水开采的条件。最终选定楚雄市苍岭镇、富民镇、永安镇、云龙镇、紫溪镇和大姚县新街乡、仓街镇的50余个村庄、单位和小学作为勘查示范点,实施时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以确保示范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