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如: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作者及出处:吴敬梓<<儒林外史>>
扩展资料:
起源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
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在欣赏宝塔诗的时候,需要先从诗歌的最顶部的一个字或者两个字读起,先了解它的基本意思,也就是基本的韵味。然后一行一行地往下看,分析它所添加的字词有哪些,这些字词的变化给诗歌的意思增添了什么内容。最后再把整个诗歌进行总体的欣赏分析。
以唐代诗人元缜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兮
扩展资料
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
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
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花——唐·张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