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内涵,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须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是指在现存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季节或不同的生产时期,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短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收获季节或出现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对劳动时间需求很长,而且对劳动时间的限制非常严格。在农业生产的日常管理期间,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度的需求,相对要少得多、短得多,甚至农业劳动力在一年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农活可做。农业劳动力需求有数量和劳动时间季节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农业内部各行业对于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的要求极不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种行业的内部,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生产时期,对于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的要求也存在这极大的差异。因此,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事实表明,又由于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复杂性的特点,培养训练出一个合格的、掌握多种生产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实在不容易。可以说,比培养训练出一个专业化的工业劳动力还要复杂得多。这一特点决定了,为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满足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需要农户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够做到。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在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农产品社会总需求量的扩大,要求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与之相协调的增长速度。所以,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核心,是需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上的扩大。然而,事与愿违,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供不应求,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却供过于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又是不可替代的劳动手段。在社会对农产品整体需求相对稳定、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数量也越多;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数量也越少。农业自然资源质量越高,如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越少;反之,农业自然资源质量越低,如土地贫瘠、灾害性天气频繁,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就越多。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成反比。然而,农业自然资源的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数量上的有限性,有限的农业资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也就是有限的。因此,无论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状况如何,在客观自然规律的支配下,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社会可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最终数量也就是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潜在极限。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①人口状况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基本因素。首先,总人口的规模越大,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相应地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多;反之,越少。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对于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变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人们的食物构成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影响力。现代畜牧业一般以种植业产品为能量转换来源。由于畜牧业生产比种植业生产多一次生产转化,并且能量的转化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生产畜牧业产品比生产种植业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要大得多。如果人们的食物构成以植物产品为主,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如果人们的食物构成以动物产品为主,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多。②社会经济状况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根本因素。社会的产业结构不同,决定着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量求也不同。在非农产业部门中,有的部门直接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另一些部门则无需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因此,非农产业构成状况,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非农产业构成中,以食品、造纸等工业为主,由于这些工业部门必须以农(林)产品为生产原料,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也就越多;如果社会的非农产业构成中,以钢铁、汽车、电子工业为主,由于这些工业部门不以农产品为原料,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科学、教育、非农产业发达,则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好,资本有机构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高,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反之,就多。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政府可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资源的规模就会逐步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会增加,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随之扩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政府就有可能采取限制生育的政策,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会减缓,社会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会随之减缓,甚至可以达到农业劳动力需求的零增长。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如果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高,劳动力的资源素质状况就比较好,人口的规模就会以正常的速度发展,全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在合理的环境中适宜变动。同时,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由于素质高的劳动力资源的形成,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也就会自然降低。如果政府忽视了教育事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低下,社会就要以劳动力的数量来补充质量的不足,社会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就会扩大。
(吴伟进,梁懂平,梁爽等.农业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5)
以上资料选自: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本科课程内部参考资料《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概要》(全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