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夹缝中的历史---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 有感

2025-04-27 11:04: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暑假,读了一本叫做《夹缝中的历史》的书。在学校图书馆见过很多和它一样的书,所以利用假期欣赏。
第一篇讲的是:士可杀不可辱。读了之后发现了作者的特点就像是一篇议论文,它从两个角色来评价这个观点。一种是赞同,而另一种是反对。他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是列举历史中的一个人,通过描述他的事迹来表达,读完后,我发现他只是作为一个客观者来评价别人对某问题的理解。
表达赞同时,它明显要人理解尊严的重要性。于是他写了晏子始楚,大家都明白晏子处处都用巧妙的话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运用这个故事则巧妙地说明了尊严比人的身体重要。而且我明白了:面对别人侮辱的时候要有自己的风度,如果同样地采用侮辱的方法,那么侮辱别人时自己也将失去尊严。
表达反对时,他选择了韩信,当然,他用悲哀一词作了一个转折,从上文的尊严过度到下文的受辱。虽然他的观点一直是不可辱,但他通过了对韩信生平的分析得到了一个并不矛盾的结论,他说:“韩信认为,功利是衡量人的价值的终极标准,为了功利,人是可以接受侮辱的。况且,巨大的功利还能够抵消过去的侮辱。”这个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赞同。但我思考后认为这并不是正确的,一个人的功利只能伴随他一段时间,我认为衡量人的价值的终极标准是精神价值并非功利。虽然,巨大的功利会让别人忘记你的失败,但侮辱在自己的内心是无法抹去的,哪怕你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但永远不能原谅你曾经受辱的还是自己。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保护自己的尊严,这片文章让我加深了对尊严的理解。
令我印象很深的便是司马迁与苏格拉底之死。作者通过读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人对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个态度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作者的历史和文学沉淀。他反复描写司马迁宁愿受宫刑也不愿意死刑,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写一本从夏商周时期至当时的一本史书。而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意承认错误只为了坚持自己的真理。所有的学生都想救老师,但苏格拉斯不断不断的拒绝了。我认为他们的作法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的理想不同,既然他们的起点不同,那就要理解他们为之而付诸的行动。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它能让我学到很多。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中的文学,文学中的历史。它对主人公描写的详细内容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