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去年的电影都看多了.
实际上07年那部电影跟事实有比较大的出入.
古希腊是城邦制的.各个城之间行政基本都是独立的.希波战争时期只是临时组成了联盟.
所谓的"300勇士" 实际上指的是当时斯巴达城邦派出的正轨战士. 300人里还包括国王列奥尼达在内.
而同时其它城邦也派出了很多战士. 以及奴隶战士. 当时斯巴达城也派出类数百名奴隶战士.
这些人总和起来,有近7000人. 所以,并非像电影里那样,一开始就只有300人去战场.
虽然和波斯军相比仍然占少数,但是由于占有有利地形,07年电影里的地形基本属实. 加上著名的希腊步兵方阵. 希腊人在开战的数天内一直占有优势.
但是,后来有一个当地的农民,带领波斯军找到一条饶到温泉关后的小路. 就是电影里那个叛徒的原型. 导致了希腊人腹背受敌. 那条路当时也有希腊人防守,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战斗, 部队懈怠. 另外, 这支防守部队的战斗力跟斯巴达城邦的战士无法相提并论. 很快就溃败了.
在得知被抄后路的消息后,很多其它城邦的战士都无心战斗.列奥尼达考虑已经失去地利和战士的士气. 于是让各城邦部队撤退. 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实力, 防止希腊的战斗力损失怠尽.
这时开始才是真正的"300勇士"的战斗. 斯巴达的正规军并没有撤退,留下来的原因,是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
而且,当时还有700名由将军迪莫费鲁斯率领的赛斯比城邦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当然,这些人的战斗力是无法同斯巴达人媲美的.
真正的300人的战斗并没有电影艺术化的效果,由于失去了地利. 强悍的斯巴达战士在击退敌人数次进攻后就损失怠尽了. 自愿留下的赛斯比城邦战士也纷纷投降. 温泉关失守.
300人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斯巴达的300名战士至死也没有后退, 据记载, 战场上最后找到的是298具斯巴达人尸体.消失的两人,有一个是眼病提前撤退,一个是奉命外出. 这两人后来都遭到了城邦居民的唾弃. 话说……这部分电影里也有角色来体现。具体的内容摆渡百科里有详细介绍……
活活……
写这么多废话……
所以,斯巴达人并没有只派300人以卵击石。至于不放弃阵地的传统,斯巴达是以军事化而著称于希腊各邦的。 完全可以理解。 战死,是斯巴达人意识里的最高荣誉。
据史料记载,有位斯巴达母亲去军营探望自己儿子,有人告她她的儿子阵亡了。 母亲回答:太好了,我还以为他还苟活在军队里。 (原文记不清,大概就这意思……)
至于电影里为什么那样演,我只能说:导演安排……
大家不要看电影就完全相信啊……现在电影艺术化的处理太多了,07的电影里因为有对伊斯兰民族的丑化描述,也引起了很多国家抗议。
要了解史实,还是去看看摆渡百科吧。
在确定不投降的前提下,斯巴达内部对于应从何处建立防线的意见并不统一,大部分人支持收缩兵力,依托地势,于靠近斯巴达的南部山区设立防线,而作为少数派的国王列奥尼达则主张于温泉关设立防线,在两方互不退让的情况下,列奥尼达只带领少数士兵(300人)于温泉关设防(同时也有希腊其他城邦的战士数千人)。
当波斯军队在希腊联军后方出现时,列奥尼达命令其他希腊士兵撤退,其本人则带领300名斯巴达士兵负责掩护。(也有一种传说是,在出征前,列奥尼达曾得到神谕:“要么国王战死,要么城邦毁灭”,而斯巴达国王选择了前者)。
电影虽然有点虚幻,
但部分还是真的.
国内不支持战争.
另有少数投降派.
貌似是没人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