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轻男子遇上年节、喜庆和高兴事,常有戴花的。至少在唐宋时男子戴花。
我们都知道古代进士及第前三甲为状元、榜眼、探花,而在唐代,探花并不专指进士及第第三名,唐代新科进士赴琼林宴时都要戴花,赴宴前挑选一两位年轻英俊的新进士去采花,称探花郎。
到了宋代,男子戴花的文字记述在诗词中俯首可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皆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这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吉祥寺赏牡丹》,记述自己和朋友赏花饮酒,喝得差不多了摘花戴在头上回家去,一路磕磕绊绊,路人都围观取笑,沿街的人家许多妇女也卷起珠帘看他。不管其情景可否当真,至少能说明男子戴花。虽然自称老人,当时苏轼其实并不老,只是他一惯喜欢以老自居。他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不过三十岁。
最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这是南宋抗金名士张元干在秦桧死后重新被朝廷起用时所作,虽然胡子都白了也无所谓,照样“插花又起舞”,因为高兴。
有记载戴花。在幞头巾上插花。《宋史·舆服志五》:“幞头簪花,谓之簪戴。”
要分时间,不同的时间段,男子的装扮是有所分别的
有。一百零八将就有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