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中踏狮棚有几个过程?

2025-04-07 23:36: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踏狮棚”,是在比较隆重的庆典或做神功(如农村的还朝、打醮、打大幡)时,狮子停留时间较长,或几个狮队同时庆贺而进行的。踏狮棚要花四个小时以上,同时要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地坪。不具备这些条件是谈不上狮棚的。其实,踏狮棚是一个狮队的舞狮艺术和武功表演的综合。如果这个狮队敢于踏狮棚,说明这个狮队有一定的舞艺和武艺,是一个较完整的狮队。按传统,狮队出队一定要具备兵器——双刀、木棒、快耙、虎球、大刀、长矛等各双件,经过村庄或街道时,兵器分排在狮子的两边。持兵器者个个精神抖擞,好不威武。这些兵器除了助威外,还要用于踏狮棚表演。近年来,兵器的失散,师傅的年老力衰,如今会表演兵器的狮队为数不多,只有舞艺尚可应付。

踏狮棚的整个过程包括拜、踩、斗、打四大部分。当锣鼓声从小响到大,之后又转入密锣紧鼓时,狮子从圈外大步跳入,到师傅前俯首贴耳。这时,师傅带领狮子进行第一项程式——拜四门。拜过四门,狮子便伏地“睡觉”。几次险些倒地后,锣声响起,狮子开始“苏醒”:先做开合眼睛摇动耳朵动作,紧接着眼看四面,耳听八方,当狮子第二次伸腰时,“大小面”便替狮子洗脸、抹头和掏耳。“大面”用力过猛,把狮子弄得疼痛难受,以为是“小面”所为,便追打“小面”……狮子苏醒后,开始踩棚。此时,狮子一反常态,接连三次高跳伸腰后,向华光神位的一边进行三进三退的舌拜和三次坐地整容(先左后右用舌整理左右脚、三次整理尾巴)。随后,狮子欲转向另一面进行舞拜,这时“大面”、“小面”出谋划策:“大面”要狮子向东转,“小面”却要狮子向西转;“大面”要狮子向下跨,“小面”却要狮向上跳……弄得狮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经过一番的撩弄,狮子不听“大小面”的摆布,自己转到背向一面,进行舌拜、整容。四面都拜完后,狮子欲坐下休息,又被“大面”牵着背毛、“小面”推着屁股,进行对角的跳跃。狮子累了,便坐下打瞌睡。“大小面”又来撩弄,狮子忍无可忍,出其不意地把“大面”卷入狮被内。“小面”为了整“大面”,摸狮子的屁股,狮子把“小面”捉住。在狮子伸腰捉“小面”时,“大面”趁机跳走。就这样,捉住一个,又走脱一个。最后,狮子佯装捉住“小面”不放,“大面”不知是计,不顾一切去救“小面”。说时迟那时快,狮子把“大面”也卷入自己的腹部。在锣声大震之中,狮子、“大面”、“小面”一起离开坪地,踩棚工作完成了一半。

刹时紧锣密鼓,武术表演开始了。首先是拳术表演,先由三五人热场;之后,由头徒(大徒弟)表演兴家拳108式;接着,由二徒表演蔡家拳54招;随后是“百花齐放”,有人表演“洪拳头蔡拳尾”,也有表演“蔡拳头洪拳尾”。个人表演后,散打开始:或一人对一人,或一人对两人、三人等。拳术刚结束,棍术表演马上进行:一般是选一两个比较精通棍术的人代表狮队进行表演。棍术表演的重点是“操合”:有两人对打,一人对两人打,也有一人对三人、四人打,看得令人提心吊胆。乍一看,真以为在打架,棍从上打下、从侧捅来,险象环生。其实,平时操练得熟,对打时按前后动作进行,怎样打,怎样防,怎样防中有打、打中有防,早已熟在身手,不会“失手”伤人。

棍术过后是刀术表演。首先是80厘米长刀身和一米刀柄的“难门刀”表演。这种刀术一般由个子中等的胖人表演。因为刀重,动作快,特别是耍花刀时,寒光闪闪,真有见刀不见人的感觉。虽然只有54个动作,但一般的瘦个子难以完成。之后,双刀出台了。所谓“双刀”,就是一个人拿着两把一尺五寸长的尖嘴弯刀。舞双刀者必是个子小而又灵活之人。舞双刀的动作是左防右攻,动作快、跳跃多、移步密。其中有三个动作是双脚不离地,利用前冲的惯性,一刹那前进四米多,行家叫“溜马”。这些动作非灵活的矮个子难以胜任。双刀表演过后,快耙、铁牛要登场了。快耙、铁牛都有十多斤重,要表演得好看,实在不易。这两种兵器是臂力过人者才能胜任,有64个动作,是衡量一个狮队武功是否完整的尺度,故舞铁牛、快耙者武功较好。铁牛、快耙表演完毕,是轻兵器的天下:长矛、凳、三节棍、散打表演等。最后,由师傅表演,散手表演后,一个完整的狮子踩棚在锣鼓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