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国家要是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在管理上就一定要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蜀国当时又建国不久,刘备又早死,当时蜀国内部不稳,外部又有曹操和孙权虎视眈眈,西南少数民族常常反叛。
诸葛亮对蜀国一直以来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而刘禅当时又与宦官过于亲密,因此诸葛亮写《出师表》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贤相,也是刘禅的相父,他出于对蜀汉和齐备的忠诚和对刘禅的期望和担忧的复杂心情,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简答: ①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详细:
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后出师表》而言,又两《出师表》言辞、情感非常一致,后表当不会为伪作。
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之隆,可以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并且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以“事业”励之,告诫后主要有远大的抱负,振作精神,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兴隆。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因而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谈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在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小的、要想生存、必须采用一定的策略。诸葛亮的策略就是联吴抗曹。蜀国刚建国时,采用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自率兵伐吴,在彝陵被吴将陆逊击败。病死于白帝城。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乘机发动叛乱。这时蜀国处于最困难最不利的时期。诸葛亮开始执政,他立即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跟蜀通好。接着率兵平定南部叛乱,使蜀国大后方得到稳定,在内政建设方面,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不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此时国家稳定,兵多粮足,伐魏时机已经成熟。当时,有很多人是反对诸葛亮伐魏的,即使现在,仍然有人认为诸葛亮伐魏是错误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自取灭亡。但诸葛亮是非常清楚当时的形势的: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占据西南一部分,实力最弱,如果偏安于一隅,采取消极防御,终究会被魏或吴所灭,只有主动出击,奋力拼搏,尚有一线生机。原因有三,其一,积极主动出击比起消极防御更能锻炼军队的实战能力;其二,当时蜀汉统治阶级内部不团结,通过对外战争,可以转移他们的矛盾,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其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让他知道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因为他要去前线,怕后院失火啊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