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有的君主只知道守国门,不知道虽远必诛?

2025-02-24 08:58: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弄清楚 “虽远必诛”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公元前53年,威胁中国北方边境的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在呼韩邪的带领下归附汉朝,北匈奴则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为了保存和发展实力,向西迁移,并与康居国联合欲称霸西域,郅支此举无疑损害了汉朝的利益。

因此时任西域都护副都尉陈汤劝说西域都护甘延寿奏请朝廷对北匈奴用兵,可是朝廷的诏书迟迟不到,俗话说“时不我待”,焦急之下的陈汤说服甘延寿,二人商量后决定矫诏发西域诸国士兵及汉屯田兵共四万余人,分六路出击北匈奴,最后郅支重伤而死,此役后,陈汤向汉元帝上书辩解称这次擅自出兵的重要性,其最有说服力的一句便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所以我们要明白,“虽远必诛”并不是说肆意的对外扩张,而是积极的抵抗外来侵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纵观历史,除了少数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绝大多数的汉人建立的政权都是奉行这一对外政策,秦汉北击匈奴是为了抵抗匈奴的南下,汉朝远征西域更是为了自身利益,隋唐征突厥,吐蕃也是突厥,吐蕃连年侵犯中原,征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向北扩张严重威胁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怀柔统治。两宋更不必说了,更是被动防御了三百年。明朝前中期的几次北伐蒙元也是防止蒙古军卷土重来,意在彻底消灭北元势力。


所以我们再来看这个题目,为什么明朝君主的守国门这么出名呢?原因就是明朝出了几位很特殊的君主,朱棣亲征蒙古,朱祁镇亲征瓦剌(虽然最后失败被俘,但做俘虏期间并没有向瓦剌人有半点屈服,甚至受到了瓦剌人的尊敬),朱厚照亲征蒙古小王子,到最后的朱由检不肯向农民军投降而自缢煤山。可以说明朝的君主确实是真真实实的做到了君主守国门,很有血性。但事实上,“君主守国门”并不是只有明朝的君主这么做,而是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在这么做,都在被动的防守周围少数民族的侵略。

所以这个问题就应该变成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很少有积极对外扩张的时候”,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礼之用,和为贵”,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不仅被中国人用在了对内关系上,更是用在了对外政策上,像汉唐的和亲政策,宋朝的岁币政策,明朝在东北的羁縻政策等等,都是“和为贵”的体现,咱们现代人不都讲究出门在外能不动手就不动手嘛?可见中国自古至今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和为贵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


2,很多人都说先秦时期到秦汉时期中国对外扩张还是很积极的,像秦灭巴蜀,灭百越,汉灭南越,征西域这都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这些人说的没错,这些战争确实是侵略战争,但是我说过,中国从不肆意地发动对外扩张,不代表从不发动对外扩张,其实我们可以看看这几次的对外扩张战争,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社会在发展,人口在增加,以前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扩张是必然的。


所以经过秦汉时期的扩张之后,中国以后近两千年的版图基本确定了下来,再扩张向北便是茫茫草原,向西是沙漠和戈壁,向南是热带丛林,向东更是无尽的大海,所以不管向哪扩张,最后得到的土地都是很不适合耕种,不适合汉人生存的地方,中国已经占据了东亚最富庶繁华,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已经满足了人口需求,再耗费人力物力去征服一些“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确实很不划算。只要周围少数民族不主动入侵,中原王朝很少有去主动发动对外战争的。

3,在古代,中原王朝相较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基本都是霸主的地位,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多数时候它们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时常要向中原王朝进贡。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瓜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这15个国家列为“永不征伐之国”,这些国家自然而然成为明朝的藩属国,定期向明朝进贡。由此可见,明朝君臣把“和为贵”的对外政策用到了极致。

4,就像我第二点最后说的,在封建时代,远征是一件极其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如果不是特别威胁到自身的统治,君王是不会去主动发动远征的。后期明朝万历的三大征就把明朝的国库消耗一空,因而到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明朝再组织部队去平叛就已经很困难了,打仗打的就是钱,一点也没错,所以崇祯拿不出钱来,面对农民军肆虐,眼睁睁看着大明军队一次次的不战而溃,最后江山沦丧,白白丢失性命。其实明末不是个例,像汉武帝,隋炀帝,乾隆皇帝这种大兴兵戈的帝王,其统治后期都遇上了各种政治危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占据中原和江南富庶之地的汉王朝如果主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中国古代王朝不积极对外发动扩张战争,是很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