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鲜衣怒马,威风赫赫,在明朝这是一帮让群臣活在惊恐中的人,在明代200余年的历史中,锦衣卫始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锦衣卫原本只是明朝皇帝的十二个亲军卫之一,是皇帝的保镖和仪仗队。后来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给了锦衣卫掌管刑狱、巡察缉捕的权力,成为明朝专有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全盛时期在籍人数超过6万,设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指挥同知二人,正四品指挥佥事二人,从四品镇抚使二人,正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这些是中高层领导;底下的基层官员包括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等,人数不固定。
锦衣卫中负责侦缉刑事、捉拿官员的是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锦衣卫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也只对皇帝负责,任何朝臣不能干预锦衣卫事务,因此权力极大。
因为权力无人制约、办案过程全是机密,所以锦衣卫为了升官发财、讨皇帝欢心,常常罗织罪名、不择手段的制造各种冤狱去打击不讨皇帝喜欢的大臣,一场大案可能就要牵连上万人。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死伤数万人,开国功勋几乎被屠戮一空,不得不说锦衣卫起了很不好的作用。
锦衣卫中也不全是坏人,比如明英宗、明宪宗两朝的锦衣卫指挥使袁彬就是一个忠义正直之士,不贪污敛财、不滥杀无辜,是明朝少有的不死于非命的锦衣卫指挥使。袁彬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是明朝超一品的大员,连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
锦衣卫权力再大、威势再重,也只是明朝皇帝养的狗,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是皇帝想法的体现,为皇帝背黑锅。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民怨太大的锦衣卫指挥使基本上都被皇帝杀了平息众怒。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锦衣卫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就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的作用就是为了执行皇帝密令,监察百官
锦衣卫是特务机构,主要负责调查案件以及抓捕任何有反叛之心的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