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从字面上来讲,是应受人天的供养。但具体的则根据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佛十号具足,其中就有应供。
这里的应供是指佛究竟圆满,能指引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苦海,解脱一切烦恼痛苦生死纠缠,故应受人天供养。
在其他一些经典中,尤其是讲述小乘法的经典中,也有许多,说阿罗汉为应供,意为,阿罗汉示现离世修道,寂灭无为,永脱烦恼,故应受人天供养。所以许多经典中,所说的应供也意指阿罗汉!这个要根据经典的整体意思来理解,不然容易断间取义!
扩展资料:
供佛并不是说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回事的。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体现我们对佛陀恩德的报答。
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是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都报答不尽的。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现在讲的是第三个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供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
参考资料来源:学佛网-佛教中供养的意义
佛教中,人天供养意思就是出家人能够受人和天人的供养。
出家决定要受戒并守戒的,受戒就内有戒德庄严,外有袈裟著身;只要袈裟披身一现僧相,这就不但能受人来礼拜,连天人来礼拜你都受得起。
因为你有一个僧相就堪受人天礼拜,至于你有没有修行那是自有你的因果。佛堂内的那尊佛像是木雕的,外面镀上金,好像披上袈裟,虽是木头雕的,但有此形相都能受人礼拜;你堂堂的一位僧宝,受了戒法,还不能受人礼拜吗?让人家礼拜是给人家种福,这是功德。袈裟又叫福田衣,有人对你布施,你受人家的供养,他布施于你,他今生或转世就能安乐自在,这是因缘果报法。至于你出家后,修行不修行,那全是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果报。当然,出家人生活之需全赖信众供养,若不精进修行,生死不了,那今世天神不拥护,转生还要堕落,那就太苦、太可怜了。当然,若是修行有功、道业成就,那就真是为无量众生的良福田。
出了家自以为没有修行,不受人供养,要自耕自食,这是不如法的。
是谁叫你自耕自食呢?不可以的。依佛制是要托钵,但我们中国僧不托钵,而是在斋堂吃饭,这一样是受人家的供养。这些道理要明白,不要把道理弄反了,还自以为是。即使你是一个有钱的大居士,有百千万财产的大富翁,你要出家时,家中的财产也都要施舍的;你不能留一部分,说要留著自己修行用,建个茅蓬,不要受人供养。错了!比丘身分那能蓄积钱财呀?穿了福田衣就是福田僧,现了僧相就是良福田;你不给人家供养,怎么能令人家得福?人家得不到你的福,就如你有良田不给人下种子一样,如此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那里会有福报呢?出家人因地在人间受人的供养,将来证罗汉果,果报就是应供——应受天人的供养。比丘受人的供养,将来证果就有了天福;若不受人供养,没有天福,就算你证了罗汉果,托钵都托不到,饥饿是好苦的啊!
这个是从字面上来讲,是应受人天的供养。但具体的则根据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佛十号具足,其中就有应供。这里的应供是指佛究竟圆满,能指引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苦海,解脱一切烦恼痛苦生死纠缠,故应受人天供养。在其他一些经典中,尤其是讲述小乘法的经典中,也有许多,说阿罗汉为应供,意为,阿罗汉示现离世修道,寂灭无为,永脱烦恼,故应受人天供养。所以许多经典中,所说的应供也意指阿罗汉!这个要根据经典的整体意思来理解,不然容易断间取义!
天人送供养
『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但是戒律不严,他以为窥基大师对于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谈话过了中午,也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时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冒一身冷汗,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小看了别人,高抬了自己。
我们读《华严经》,知道真的入华严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持戒比道宣律师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窥基大师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两者不一样!窥基大师可以和光同尘,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戒行圆满了。道宣律师虽然持戒精严,还小看别人,还要做出样子来感动人,还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不清净。所以,不是道宣律师感化窥基大师,而是窥基大师感化了道宣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