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赵沁平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大学要有深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成效是衡量和评价一所高校办学品位、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学校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造就大学生自身
成才的需要。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
学风建设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体学风建设和学生集体学风建设两方面,在学风建设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良好风气。建设良好学风的具体内容如下: 1、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对学生集体的要求:学生每个个体必须融入学生学习集体。学习集体是指学生宿舍、学生班级,学生所在专业,学生所在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学风建设对于这些集体基本要求是:集体成员勤奋好学,学习上互相帮助,你追我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学习,勤思考、勤实践、肯钻研;学科成绩优良;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社团活动活跃;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成绩好、进步快、获奖面广;集体中的学生干部素质好、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违纪现象少;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体典型。
所以,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风建设与大学精神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然而,反观现状,如今的大学教育已过分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得大学生片面追求“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努力学习,往往就为了获得一张文凭和一个个的证书。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素质,拥有了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不讲诚信和公正,奉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以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赫钦斯就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教育的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应该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因此,我们大学的学风建设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营造一种学会做人的氛围,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2)学做(learning to do),就是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团结。(4)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由此把求知与学做、做事与做人、广博与专精、社会与个人综合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作为学风建设的目的,那正体现出新世纪大学教育理念的综合化、人本化和主体化。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热爱学习,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养成良好的学风,是促使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推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
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成才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甚至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总的来说:第一、各院系要深刻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持久性,将学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学生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广泛深入地加强学风建设,为我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努力。第二、各院系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团支部建设,抓基层,打基础,通过创建优良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由点到面整体提高。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和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群体示范辐射作用,加强优秀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学风建设中起到较强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意识,建立各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之, 学风建设不仅涉及到每个个体,而且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氛围、管理体系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密切相关。优良学风的形成不仅需要凭借学校和其他方面的引导和推动,需要纳入高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更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力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百度搜,都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