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就是角度上的不同嘛
对于菲律宾土著人来说,麦哲伦的到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侵略。因为自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其实就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并且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民发现,原来地球是圆的,并且有很多国家、土地,而我们是比较先进的。并且为了自己资本主义市场的原料的提供,他们并开始侵略他国,掠夺他国的生产里和原料。
第二个当然是对于西方殖民人看来,麦哲伦是英雄。
因为他是整个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环球旅行的人。因为他的成功,致使欧洲人民对整个地球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与欧洲人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两个碑文有所不同,乃至完全相反。因为他们处于两个不同的角度。
要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不同文明的历史观各有不同,文化的碰撞摩擦容易使双方在同一方面产生分歧。麦哲伦在开辟新航路的同时也在发掘殖民地,但同时把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带到这些地方,只是这些地方文化程度还不足以接受这种文明……
从不同史观来评价一件事就不同:
.阶级史观 即革命史观或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5..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6.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7.正统史观
这种史观主要处于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倡导“正统”一说,即自身身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异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贤明化(即早期贤王名臣的后裔),以及“五行更替说”;
8.社会史观
即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
9.个人历史观
就是个人把历史熟读后,有新的体验,新的启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所以,欧洲喜欢从全球史观来看问题,土著人一般是唯心历史的英雄史观
望采纳,谢谢!
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麦哲伦船队到达菲律宾,说明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
说明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和历史观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