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上所安放的兽件一般以骑凤仙人排头。
“骑凤仙人”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瓦件,最初只是用一只长钉来固定,随着建筑美学的发展,逐渐变为精美的建筑构件,在宋代为角脊上是“力士”,大约从元代开始,道教思想开始在建筑中表现出来,明清时期,“骑凤仙人”的形象大量出现。
站在垂脊兽最前的是“骑凤仙人”,也称为“仙人骑鸡”或是“仙人指路”。,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
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后来被飞来的一个凤凰所救,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
扩展资料
吻兽的来历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
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安门屋顶上东有吻兽10个,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
据说是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等。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吻兽
仙人骑凤。
或称为骑风仙人。(我说的排头指的是离地面最低的部分。)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
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
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
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
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
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
“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屋脊兽一般是9个,都是有名字的。分别是:骑风仙人,螭吻,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这是离地面最高的部分)每一个都有典故。最多的是在北京太和殿上的,有10个,这当中最后一个叫行十。
仙人骑鸡。或称为骑风仙人。(我说的排头指的是离地面最低的部分。)
屋脊兽一般是9个,都是有名字的。分别是:骑风仙人,螭吻,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这是离地面最高的部分)每一个都有典故。最多的是在北京太和殿上的,有10个,这当中最后一个叫行十。
脊兽: 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 脊兽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 及鸱吻,合称“脊兽”。
1、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2、狮子,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3、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4、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在我国古代神 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5、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6、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7、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8、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 9、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鹤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脊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这些跑兽的设置有不同的寓意。龙,是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皇权的象征;凤,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吉瑞之象,比喻有圣德之人;狮子,代表勇猛威严,群兽慑服;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身,象征着皇家的威德能通天入海,畅达四方;狡猊是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是驾云降雨,灭火防灾的能手;獬豸是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是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征;斗牛也称蚪牛,是龙的一种,可除祸灭灾;行什是带着翅膀的猴面人像,是压尾兽。垂兽单指蛮吻,也叫哜吻,传说它性格好高骛远,喜欢登高眺望,所以把它放在跑兽的上端。 由于在佛教里,奇数表示清白,所以在屋脊上装饰的跑兽大多是奇数。明清两代有明确规定,全国除皇宫太和殿(金銮殿)的跑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因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在州县的建筑中,带有龙、凤的很少,数目一般都在五个以下。宁远在清代是州级建制,古城城楼垂脊上有天马、海马、狮子三个跑兽,蓟辽督师府、城隍庙中也是如此,只有供奉孔子的文庙中主要建筑是五个跑兽。而北京天安门、曲阜孔庙大成殿、承德外八庙大雄宝殿等建筑因其地位的神圣而有九个跑兽。作用一、螭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房顶前后两坡垄与山墙的交汇点,换句话就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枢纽所在。 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而破坏整栋建筑物。运用整体构件安于此薄弱环节处,是封堵雨水渗透的最好办法,建筑物长期安全使用才成为可能。这些,可说是吻的实用价值。 二、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信奉神灵的古人急切需要一种灵物能灭火消灾,保佑平安。传说螭吻能喷水降雨,遂将其像安于屋顶正脊两端。祈求这种雨神座物能为人们消除火祸,带来幸福。这些,可以说是螭吻的精神价值。 三、螭吻的安放,给山西的曲线屋顶增添了更丰富的曲线。使屋顶起伏错落,层次感强。在蓝天的衬托下,使整座建筑物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了庄重与生动的巧妙结合,宏伟和明快的完整统一。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变迁,人们赋予螭吻的作用越来越多。如象征着吉祥、美丽和威严;承载着震摄、去秽与消灾。因此,它的存在使高大的古建筑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兽的排列是有寓意的。 先看这些小兽的最前面有一个领头的,那是骑凤的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关于“仙人”和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至于为什么用仙人骑着凤凰,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些小兽各有寓意,并均赋予了神奇的本领,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以下一一道来:龙与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两朝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称凰,通称为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在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唐虞世南《狮子赋》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 天马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汉朝时,对西域的良马称为天马,天马又是尊贵的象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一说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意。押鱼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火。獬豸有神羊之称,为独角,又称一角羊。《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獬豸冠,以示善断邪正。将它用在殿脊上装饰,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 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无角,与押鱼作用相同,一说其为镇水兽,古时曾在发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宸垣识略》中说:“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蝀坊之上。”故它是祥瑞的动物。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压尾兽。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后来我发现在古建中多有不涂釉面的瓦件,称“黑活”。黑活不用仙人,领头的为狮,后面均为马。雍和宫的配殿即是,无论琉璃还是黑活做法。小兽设置一般多为单数,其大小、数目是根据柱高、等级、角脊长短诸多因素而定的。这些小兽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使古建筑更加宏伟庄重。同时,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瓦垄,吻是固定正脊、岔脊的构件,其他小兽均具有防止屋脊滑动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风吹日晒数百年,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晨钟暮鼓,岁月悠悠。殿顶上的脊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