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的地理意义

2025-02-24 01:42: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由于西藏无风能资源丰富区,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的可行性很小。加之西藏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不大,大多数乡(镇)、村规模不大,彼此距离较远,用电量相对不大,长距离输配电投资和损耗都很大,实现并网发电暂时还没有必要。因此在西藏推广中小型风力发电较为可行,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西藏风能资源可利用的时段性极强,且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仅采用单一的风力发电形式,电能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需要考虑与其它能源形式配合使用,互补发电。
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1500~3400 h之间,辐射总量大部分地区为6000~8000 MJ/m2,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西藏太阳能资源与风能资源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开展风光互补发电,即可以补充部分时段风能不足,克服太阳能光伏发电造价高的缺点,同时发电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也会更高。

优势:1、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投射好,光照充足。
2、青藏高寒区气候寒冷干燥,雨季少,光照时间长。
3、该区人烟稀少,太阳能面板安放面积广。
4、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条件准备。
意义深远,主要围绕经济政治说说就好了。

回答2: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递减,海拔3000米时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时约为62%—65.4%,到5000米时为59%左右,6000米以上则低于52%。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月至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仅就气候而论,到西藏旅游,3—10月较为适宜,其中6—9月为最佳时节。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1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时间也是全国最长的。与中国内地相比,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

回答3:

太阳能却是覆盖了整个西藏,再加上日照时间的稳定,所以是最具开发价值的.

回答4: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