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上厕所 下厨房”。
我们祖祖辈辈把内急叫“上厕所”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可有人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叫“上”厕所呢?而且不叫“下”厕所。有人说这可能是种习惯,但习惯也是有来源地。呵呵
我 们的祖先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慢慢的一点点转变过来的,这其实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到奴隶社会的家族式 再到后来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出现,从结绳记事到了语言文字的出现,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细化, 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既然人们过起了家族式生活,那一个 家族肯定要有一个固定的居所,逐渐的人们从山中走到了平原,从穴居走到了房子里面,形成一个家族式的院落,这就是四合院的雏形(特指北方)。
所谓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都有房的院子,并且按照长幼有序辈份分别住着不同的房间。
北房:一定是家中德高望重,辈份最高的人来居住,因为座北朝南,采光好通风好;
东房:住的是大儿子,体现中国人的传统,东为上,长兄如父的理论;
西房:就是再小一点的,或是次子,或是女儿;
南房:一般不住人,因为南边的房子,即不通风,也不朝阳,有句俗语叫“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暧夏不凉,一般都是作为家里的仓库,会客厅或是门房下人的居所。
而 四合院的门一定要开在东南角,因为东南方在五行是属巽位,巽属风,把门开在这个位置有顺风顺水之意,且北方的天气夏天大多刮的是东南风,风可以直接吹到一 家之主所住的北房,比较凉爽一些。那么在一个家族里,一个院子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厕所、厨房”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古代的上厕所下厨房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因为以前古代的厕所是建立在高处的,而睡觉和厨房则主要是建立在低处的地方,对于这样子的地势来说,可以更好地帮助排出厕所的异味,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厕所的名称有很多,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叫茅房,文雅一点的叫洗手间、盥洗室。潮汕地区则延续唐朝时的叫法称之为“东司”或者“东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