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主要内容100字

2024-11-05 20:43: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主要内容:

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群众、将最初的单口、双口藏身地洞发展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斗地道。

进而把地道挖到日寇据点和炮楼底下、成为平原游击抗战!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扩展资料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参考资料

地道战(2010年杨毅执导电视剧)_百度百科  

回答2:

  1943年,日本鬼子对我冀东大平原发动了残酷的大扫荡。为了应对鬼子的大扫荡,根据地的民兵在八路军的领导下,带领当地老百姓与鬼子斗智斗勇。以高家庄、赵庄、马家河为例,他们把家与家,户与户,村与村的地道连成一片,地上地下一起打,打得入侵鬼子魂飞胆颤,人仰马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赶出了家园。

回答3:

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群众、将最初的单口、双口藏身地洞发展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斗地道。
进而把地道挖到日寇据点和炮楼底下、成为平原游击抗战!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扩展资料: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回答4:

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群众、将最初的单口、双口藏身地洞发展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斗地道。

进而把地道挖到日寇据点和炮楼底下、成为平原游击抗战!高传宝领导高家庄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一举拔掉了黑风口的敌人据点、又回戈全歼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



扩展资料: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回答5:

1943年,日本鬼子对我冀东大平原发动了残酷的大扫荡。为了应对鬼子的大扫荡,根据地的民兵在八路军的领导下,带领当地老百姓与鬼子斗智斗勇。以高家庄、赵庄、马家河为例,他们把家与家,户与户,村与村的地道连成一片,地上地下一起打,打得入侵鬼子魂飞胆颤,人仰马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赶出了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