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字诗,是把要用的字,化解在诗词语句之中,而藏头诗,是必须把要用的几个字放在每句诗词的首位。
藏头诗就是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是个句子。嵌字诗,就是在这一句除了第一个字以外的其他位置,连起来成一个句子。
非非无予
予无非非
无非予非
予非无非
《华夏藏头诗渊源关系简述》
传统意义的藏头诗,也就是狭义的藏头诗,它是特指藏头在第一字位的藏头诗。
广义的藏头诗,还包括2-7字位、以及递减或者递加的斜藏头。
嵌字诗的名称先于藏头诗,它后来又改称叫做藏头诗,所以,嵌字诗可以看做是它的小名,同时也是它的前身。
嵌字诗来源于嵌字联,前边的1-7字位的格式就来源于它的正格的1-7唱。嵌字格在本质上分成两类:在相同字位的対嵌,以及在不同字位上的散嵌。我们的藏头诗现在也有了后一种趋向,只不过被我称之为“随机藏头”。
华夏藏头诗总的概念是一个互不相容的压缩饼干,头一个就是上面说的那些藏头诗;另一个则是被称作的“离合藏头诗”。其实,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必然联系。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历史事实:“离合藏头诗”的第一个名字叫做“借字联边”,“借字联边”在有了圆形图案演示以后,又改称了“藏头诗”,而且这个名称还是它的首创!
如此以来,二者之间就发生了一种天大的误会:“离合藏头诗”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藏头诗,而现在的藏头诗则是“伪藏头诗”,而且这种观念的影响面很大,甚至于百度的藏头诗词条里也有反映!
误会的关键点:“藏头诗”是“借字联边”的第二个名字,它在清朝的时候,还出版过几本被称作“藏头诗”的诗集,所以,它就以为是被后者“冒名顶替”了,这才导致了自己的没落,丢失了“藏头诗”的招牌,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又改称为了“离合藏头诗”,所以,显得特别特别的委屈。
其实,我们现在的藏头诗被人骂做“伪藏头诗”也很委屈,但是,就是找不到证明自己就是藏头诗的证据,更找不到没有侵犯“离合藏头诗”第二名称的证据。所以,自己活得也不愉快。于是,我们的藏头诗就被人开始踢皮球,并且指出:你不应该叫做藏头诗,离合藏头诗才是真正的藏头诗,你应该归于嵌字诗!
离合藏头诗的上述观点——你应该归于嵌字诗——的观点,其实是很正确的!同时又是绝对不正确的!说它正确,是因为藏头诗的前身就是嵌字诗!说不正确,是因为离合藏头诗老是认为现在的藏头诗就是借用了自己的“藏头诗”的这个称谓的一个结果——非也非也非也!!!
那么,问题的焦点又在哪里呢?
第一,离合藏头诗自身没有底气。如果你真正属于藏头诗,“藏头诗”的名称又是你的发明创造,怎么就可以将这个桂冠拱手予人呢?关键的关键就在于你在本质上就不属于藏头诗,你的名称与自己本质是根本不相匹配的,你在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张冠李戴!”
第二,现在的藏头诗也就是借用“离合藏头诗”所创造的“藏头诗”这一顶帽子,自己觉得很合适,众人也觉得很合适,于是乎,一戴上去,也就爱不忍释啦!
现在的藏头诗被人指责、被人谩骂是不对的,其中也不存在什么不道德的问题,只不过自己找不到症结而已。这个症结就在于:嵌字诗为什么非要去借用“离合藏头诗”的那一顶“帽子”???
这还得从嵌字诗的醒悟说起,问题的切入点:寻找“嵌”字的真正含义!
无论是嵌字诗,还是嵌字联,直到现在为止,大家一直都在把“嵌”字的含义,定位在“特别使用”这样一个层面上——几百年的历史了,太遗憾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再多问一句:“特别使用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认为,传统的嵌字的概念不对,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 所谓嵌字,就是将特别选定的字,通过与其它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且毫无痕迹地融入到句子中去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凡是所嵌的字,它们都具有双重身份——前者与联句融为一体,后者又必需独立于对联之外!换而言之,其真正的含义则是隐匿或者藏匿!用藏头诗的理念解释,也就是藏头!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就是:当排除了一切文字性的标示,同时也排除了对联之中那些引导符号、加重色字或者其它截然不同的色字以后,人们将根本不会把它再当做二元体系来看待,从而失去它的初衷,也失去它原有的雅趣!
但是,后来的嵌字诗创作者似乎感悟到了它的真意,只是没有继续深入地探索下去,觉得别人的那一顶“帽子”更适合自己,就毫不犹豫地“夺”了过来!
总而言之,关键点就在于嵌字的实质就是藏头,这就是我的研究结果,嵌字诗改称藏头诗真的是问心无愧,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曾经在藏头诗吧夸下海口,准备写出如下文章:《华夏藏头诗风暴》、《华夏藏头诗飓风》、《华夏藏头诗霹雳》以及《华夏藏头诗宣言》。
我很自信,也很冷静,在新浪新注册的网名就能够折射出这一点:藏头诗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