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1000字以上高中水平== 多谢了!写的好加分
2025-04-05 15:04:3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很多高中生都很头疼语文有的是感觉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有的是觉得下了很大功夫但也没看出很明显的效果还有更多的同学认为语文就是咬文嚼字没有学习的价值。总之学生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内心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阻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 我们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稳定的提高必须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有些同学总认为语文素养是个大而空的概念其实不然。语文素养虽然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过要想提高还是有路可循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细节方面的努力来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现在从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古诗文的把握和作文的提升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素养的提升。 提高语文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字音字形和字义的准确把握。有不少同学认为字音字形之类的都是小学生时期的任务到了高中时代对这些不屑一顾。其实高中时期要求识记的常用字范围跟小学初中是不一样的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很多都是同学们不熟悉或者不曾见过的所以对于字音字形还是要扎扎实实得点滴积累。有些同学认为字音字形的掌握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完全靠死记硬背都是“雕虫小技”。这是种错误的观念。试想一个出口就说错字音写点东西就错字连篇连国语都掌握不好的人能称之为高素质人才么就整个语文能力的提升来说字音、字形、字义是基本这些掌握得好掌握得丰富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积累字音字形字义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感触会更细腻更敏锐无形中就提高了语感。语感并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对语言的一种准确的直觉把握。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有这种体会你让我来详细地分析说出个所以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就感觉这个成语用在这种语境中不合适或者这个句子读起来别扭应该是有语病。答案出来后发现还真做对了这其实就是语感的功劳。语感就是这么神奇你可能无法做理性分析但是却能在它的指引下抵达真理的彼岸。说到这许多同学也都感觉到语感的重要性了但是如何使自己有良好的语感呢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那就是字音字形字义。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把握也可以拓展到对熟语的准确运用上。能否正确运用熟语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正确运用熟语不仅仅是要了解熟语的意思还要考虑到熟语运用的语境。对字义词义的准确理解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性的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学们不能眼高手低对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不屑一顾要扎扎实实地积累。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中心环节也是个最重要的标准。阅读理解能力跟人的悟性很有很大关系但悟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也是需要训练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阅读量。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会视野开阔境界提升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这样再进行阅读的时候已有的知识储备会影响到新的阅读从而达到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最根本的是要加大阅读量但是高中生时间紧张各科学习任务都很重所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尽量避免回读的次数。有不少同学有阅读障碍读的时候看到字不能够快速反应这与阅读心态有很大关系。阅读的时候要保持平静的心情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其次阅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整体感知要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这样更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许多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文章的一个细节想当然得生发开去脱离了真实的文本由此造成误读。要摆脱这种阅读困境就要培养阅读的全局意识。最后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圈点读书法“知人论世”法——从对作者生平和社会背景的了解方面入手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等等。很多技巧也是需要深厚的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的积淀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如果再功利些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话同学们还需要对各种题型的提问方式、解题思路、答题模式有所了解熟记一些答题术语这样更有利于答题的规范化。 古诗文的理解是很多同学的弱项。高中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三怕”之首由此可见许多同学对文言文存在着畏惧心理。不只是文言文难许多同学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低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文功底差对诗歌的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如何提高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那就是要大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许多同学在这个问题上存在错误观念总认为文言实词、虚词太多自己能记住的只是九牛一毛对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没有太大帮助。其实文言实词、虚词虽多但是要注意抓重点。在一篇文言文中不熟悉的文言实词可能不少但造成阅读障碍的并不多许多实词的意思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或者它在成语及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推断出来。而我们需要重点记忆的就是那些造成阅读障碍的词。同时我们还要运用迁移能力把握词语的引申义在文章中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合理的推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需要对一些文言句式进行熟练掌握。除此之外要对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生活常识有所了解。古诗词同文言文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点所以要对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技巧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积累一些重要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及语言风格等。 最后就是作文的提升。我们都清楚写作水平的高低同阅读量有很大关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对什么是好文章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许多同学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才造成词语贫乏认识水平肤浅思想境界不高的写作窘境。要想提升作文水平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也有的同学读的东西并不少写起来还是很青涩。我们确实得承认作文水平跟一个人的语言天赋是有一定关系的不过有些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只求量不求质只求博不求精这是一种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我们说要提升作文水平必须要有细腻的感受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同时还要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些都要求我们踏踏实实的努力。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我们不能因为短时间看不到效果就失去信心,心若在梦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眼前!

回答2:

000字以上高中水平== 多谢了!写的好加分

回答3: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4月23日,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读书日说读书,因为读书于国于己的益处是个不可穷尽的话题,何况我们的读书状况颇令人忧虑。

去年的读书日,报载过一个统计数字:我国公民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是14分钟。这里所说的“阅读”还包括大部分翻阅报纸等跳跃式与碎片式的“阅读”。我们的阅读时间远远低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也大大有愧于我们文明古国的称号。

今年尚未见到有关读书的统计数字,但令人忧虑的状况依然不会有所改善。我们的读书状态呈现出的快餐化、流行化、低俗化、休闲娱乐化、养生实用化等功利化是不争的事实,而将书籍商品化视为唯一的价值取向,中小学生读书目的又全以应试为价值中心,就更助推了读书的浮躁化。那街头书报亭都花里胡哨地呈现着视觉浮嚣,正是时下尘世喧嚣一景的写照。于是,整体性的浅阅读状态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人们普遍不读书,特别是不读原作,宁可“听书”,甚至连读报纸都变成了“听报纸”;人们普遍不愿读理论书,兴趣都给了愉悦、休闲与猎奇,“明星私密”尤其抢人眼球。正是大众哲学科学知识的淡薄,才演出了那么多的诸如“绿豆治百病”、“碘盐防辐射”之类闹剧和悲剧。

这种低下的读书状态其恶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会影响人的素质,造成人文修养的缺失,人性涵养的不足,人格素养的残缺。不能说居高不下的犯罪率都直接与“不读书不读好书”有因果性的通连,但与人的素质低下一定有牵连;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一定要从人文修养、人性涵养和人格素养的培养这门最基础课程入手。读书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人文修养的补充、人性涵养的滋补和人格素养的健全。

“润物细无声”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人们固然需要功利性的读书,俗语说:“缺什么补什么”;但一定要有非功利性读书,并且其中还一定要有“泛读”之外的“精读”。许多书可以如同读报一样地翻翻,泛读只是收取信息;而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则非精读而不能有所收获。

文艺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推举”钱钟书为读书“劳模”,因为他仅在巨著《管锥篇》中所引述的著作就有上万种。老作家柯灵赞誉钱老,说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生活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钱老一生不钟之于权,不钟之于利,只钟之于书,“钟书”的名字传为一种人生境界的佳话。钱老的志存高远,真个令我们高山仰止。当然,像钱老这样将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但做个“读书人”却应该是愈来愈多的人努力的指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几乎人人皆知,然而,很多人却不能践行踏上这一“进步的阶梯”。首先,书籍有高下与文野之分,只有读好书,才能踏上“进步的阶梯”;不然,非但不能进步,还可能陷于低俗的泥淖。再有,人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有些闲暇,也忙于人际的应酬,多少人在人生几番空忙中,书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摆设的。生计磨灭了他们的志向和趣向,使他们忘记了读书是继承有史以来前人积累下的丰厚知识与人生经验,拒绝接受前人为后人贡献的智慧与力量。如此,也就无济于现在进行时的生计。

更重要的是当今能够体味与享受到读书的幸福感的人愈来愈少。“幸福”、“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为什么在人们拥有了“票子”“房子”“车子”等“富足”物质符号之后,却失却了“心灵家园”呢?可见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常常是不同步的,甚至是相悖的。前者较之后者要艰难得多。就整个社会而言,德育的整体性缺失,核心价值观的淡化,都决定着人的素质的低下,而人的素质是物质文明的支撑力。读书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好途径,何况读书中的幸福感是什么满足感都不能取代的。

读书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能获得并坚守一种自然韵味和趣味,一种宁静闲适;在阅读经典中可以穿越历史时空与大师们对话,感受大师笔下的意境,能增长见识,丰富人生感悟;读书人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中,能获得并坚守一种人性本真的回归,领略到真善美净化心灵的充实感;好书是一面镜子,它能映照出读者的心灵,读书人能读到自己……

读书的益处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取的,它要有一个过程,开头甚至还要强迫自己,但坚持下去,成为我们一种生活习惯方式,当读书已成为自觉行为时,读书的幸福感就获得了。要实现这个提高全社会幸福指数的理想,先要得到制度改革的保证,比如,应试教育必须转化为素质教育,否则书籍的最大的受众群体中小学生哪里有时间读书!青少年拥有读书的黄金时间却不能读到课本以外的书,岂不悲哀,岂不是最大的浪费!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两千万册,而人的记忆“仓库”能储藏三四个这样图书馆的藏书量。人们应当如李白诗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抓紧时间让知识的火光照亮自己记忆“仓库”,莫让它空闲置。

读书日说读书;其实不是读书日,也该交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