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历代王朝而言,要如何处理好宦官的问题,是-个费脑筋的事情。君不见,强如汉唐,也因十常侍之乱和甘露之变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与汉唐相比,明朝的宦官问题颇有特色。在明朝,宦官们虽然没有东汉末年和晚唐时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巨大权力和嚣张气焰。但有明一-代,宦官们得势久,巨监权监数量多,世所罕见,其他王朝有所不及。
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借鉴前代宦官弄权导致帝王身死国灭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铁律用来禁止宦官干政。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每天在宫里扫洒侍奉便是其本职工作。干预政务,染指兵权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为了让后世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祖训,朱元璋专门在宫中铸造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碑,以警戒后继之君们。
明晚期,宦官权力逐渐渗透到国家政权的各处,在中央掌管提督京营兵权,在各地方则派迁驻守太监,职在地方长官之上。尤其东,西两厂特务组织具有独立的司法,审查权力,并且有自己的监狱,可以随便提审百姓乃至官员。因此宦官组织变成一个与外庭相对应的严密的内廷官僚组织,而司礼监便是这个内廷的最高机关。
司礼太监俨然相当于朝廷大臣,而其一号人物司礼监掌印太监则对应于作为外庭宰相的内阁首辅,有“内相”之称。总体而言,司礼太监的滥权乃是明朝皇帝出于私心而采用的一种统治权术,也是明朝政治的最大问题。
他们的官员何以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特别是皇上身边的公公,更是地位出奇的高,他们的官衔也是非常高的,都普遍高于宫中的大臣们。
因为太监是管理皇宫的所有琐碎的事情的主要人群,而管理人群自然会有相应的职称。所以“内相”就是皇宫内部的宰相的意思。
因为明朝的太监很多的都是为官的,就像东厂西长,所以他们自己就形成了一套官员的制度,为了和外边的大臣区分开好辨认,就称为他们为内相。
明朝太监首领的官衔是比较大的。所以说才会有魏忠贤这样的人物存在。毕竟魏忠贤曾经还有过权呢!大太监较内向是因为太监是服务后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