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

简要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2025-02-24 08:50: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巧言令色(也能做到孝弟),很少是真正的仁。
所谓巧言,就是不说真话、不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而是顺着别人的话去说话,也就是说好听话;所谓令色,就是不自我表态,不反映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根据别人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巧言与“循循然善诱人”中的诱相类似,都是说好听话。它们的区别是:巧言是己随人,别人什么看法,我就什么看法,无可无不可、无是无不是;诱是让人随己,别人看法和我不同,我慢慢引导他,让他认同我的看法。
巧言令色能说明两个问题:1、这个人没有主见;2、这个人不诚实。两者必居其一。
这里,我先初步把仁解释为信仰,具体将在里仁篇里予以解释。
巧言令色这种圆滑的处世方式完全可以做到孝弟,但与信仰相背。诚实、有主见应该是信仰的基本要求。

换一种角度:我们为什么去巧言令色?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做小人易、做君子难;我们想做君子易、想做小人难。这种名和实相互冲突的结果,使得大部分的人舍难而取易:实际做着小人、装得像个君子。
目前流行的“范跑跑”其实就是这种结果:范跑了、大家说你不能跑;范说我是小人行不?大家说不行;范说“我做不了君子”、大家说“做不了君子不是你的错,但说出来就是你的错;你只能做不能说。”……
这事还在吵着,但其结果也很明朗:如果范从善如流,他就大可以“巧言令色”;如果范坚持原则,他则会说“想做个小人其实也很难”。
做不了君子是自己的问题,做不了小人却是社会的问题了。如果社会非逼着范跑跑们“巧言令色”,那我只能说这个社会“鲜矣仁”,距离理想国——论语中的“道”差远了。

回答2: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易传云: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所以上达就是达道,下达就是达器,达器则重利,达道则重义。和君子不器相通,也和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相通。

回答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