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游僧》文言文的翻译【全文的翻译】

2024-11-02 23:32:1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扩展资料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河间游僧
《河间游僧》是清代学者纪昀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对之才。并常以利齿伶牙和贪官斗智斗勇,固有“铁齿铜牙”之美称。
查看全部9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河间游僧的翻译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 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 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 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 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 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 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751 浏览134262017-11-24
阅微草堂笔记的翻译,原文: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白话释义: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僧人,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放一尊铜佛在桌案上,旁边盘子里存放药丸,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 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就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是可以医治的病,盘中药丸就会跳跃到铜佛手里。如果病难以医治,盘中药丸就不会跳跃,全城(的人)都以为这件事是真的。 后来有人在游僧住宿的寺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游僧盘中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这件事,果然如此,那个游僧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 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文章赏析: 《阅微草堂笔记》以“超传奇追晋宋”为己任,熔记叙和议论为一体,以从容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其内容丰富多样,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并对当时的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 其文体简约、笔法凝炼、语言精湛,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 《阅微草堂笔记》具有鲜明的反理教倾向,这其中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及社会问题的进步认识。读者可以从那些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纪昀对宋儒议论的苛察,尤其对道学家言行的虚伪、世俗偏见的迂腐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 而其中对当时社会上诸类丑恶黑暗现象的谴责,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许还带有明显的封建意识,但其对社会悲剧的痛心,已足以使人们对纪昀有一个允当的评价。 除此之外,《阅微草堂笔记》保留了丰富的官场及民间掌故、民俗趣事和里巷异闻,这其中自然有不少荒诞不经、渗透着迷信糟粕的东西,但透过这些庞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学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内涵,仅就这一点而言,《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替代的。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非凡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成为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道理正在于此。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14 浏览1283 2019-06-16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原文】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 元取故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故姬廉等以为姬。甘露中,冀州刺史敞奏元,事下廷尉,逮召廉等。元迫胁凡七人,令自杀。有司奏请诛元,有诏削二县,万一千户。后元怒少史留贵,留贵逾垣出,欲告元,元使人杀留贵母。有司奏元残贼不改,不可君国子民。废勿王,处汉中房陵。居数年,坐与妻若共乘朱轮车,怒若,又答击,令自髠。汉中太守请洽,病死。立十七年。国除。 绝五岁,成帝建始元年,复立元弟上郡库令良,是为河间惠王。良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葬如礼。哀帝下诏褒扬曰:“河间玉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其益封万户。”二十七年薨。子尚嗣,王莽时绝。 【译文】 汉孝景帝有14个儿子。王皇后生孝武皇帝(刘彻)。栗姬生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程姬生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河间献王刘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习学问喜欢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从百姓那里得到善本书,一定为他们好好抄写一份给他们,(然后他自己)留下那份真本,又拿出给黄金和丝绸赐给他们来招徕他们。于是全国各地有道德学问的人不远千里(来献书),有人有先祖的旧书,大多双手捧着来恭敬地献给献王,所以(献王)得到的书很多,与汉朝廷相等。这时,淮南王刘安也喜欢书,(但是他)所招徕的人大多是浮夸巧辩的人。献王所得到的书都是古文书写的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这一类的,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解释之作,是孔子的弟子这一类的人所著。他的学问标举六经,(专门)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习礼乐,广受儒术教化,对儒学之士的礼敬很周全。太行山以东的很多儒士大多追随他与他交游。 汉武帝时,献王来京城朝觐,进献雅乐,在三雍宫回答策问三十多件事。他回答谈说其儒术,说得很到位很深刻,言辞简约旨意明晰。 被封王二十六年去世。中尉常丽将此事报告朝廷,皇帝下诏说:“献王立身端正行为谨严,温厚仁爱恭敬节俭,醇厚敬顺爱护下属,智慧明达洞明时势,对鳏寡之人特别照顾。”大行令上奏:“《谥法》上说‘聪明睿智称为献’,应当谥曰献王。”(他的儿子)共王刘不害继承了他的爵位,四年后共王去世。(共王的)儿子刚王刘堪继承了爵位,十二年后刚王去世。(刚王的)儿子顷王刘授继承了爵位,十七年后顷王去世。(顷王的)儿子孝王刘庆继承了爵位,四十三年后孝王去世。(孝王的)儿子刘元继承了爵位。 刘元娶了原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旧姬廉等做夫人。甘露年间,冀州刺史张敞上奏(揭发)刘元(谋反),此事(被武帝下令)交给廷尉(处理),(廷尉)逮捕召问廉等仁。刘元一共威胁七个人,令(他们)自杀。主管官吏上奏请求诛杀刘元,(最后朝廷)诏令削除(他)两个县的封地,一万一千户的封户。后来刘元怨恨少吏留贵,留贵翻墙逃跑,想告发刘元,刘元派人杀了留贵的母亲。主管官吏上奏说刘元残忍暴虐的本性不改,不能很好地管理封国爱护封国的百姓。(于是皇帝)废掉了他改封他为勿王,安置到汉中房陵。过了几年,犯了与妻子若一起乘坐朱轮车的罪,怨恨若,(加上)又答问不敬,(皇上)令(他)自行割掉须眉。(后来)汉中太守请求(皇上)广布大恩(免去刘元的罪),(正好)病死了。被封王一共17年。(他死后)封国就被废除了。 (封国封号被废)五年后,成帝建始元年,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这就是河间惠王。刘良学习献王的德行,(他的)母亲太后去世,严格按照葬礼安葬。哀帝下诏褒扬他说:“河间王刘良,为太后服丧三年,是宗室的表率,增加给他万户封户。”二十七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刘尚继承了爵位,王莽时封号被废。 【注释】 1、共:读作“gōng”。 2、易:《谥法》:“好更故旧曰‘易’。” 3、于:言其行为远德,故谥“于”。于,远也。 4、贾夫人:即贾姬。 5、王夫人:王皇后之妹。 6、河间献王德:刘德,字道君。 7、修学:治学;研习学业。晋葛洪《抱朴子·勗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宋张师正《括异志·乐大卿》:“光禄卿乐公滋,性沉厚,少年修学时,尝就祖母寝榻前灯下看书。” 8、好古:喜爱古代的事物。《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宋曾巩《与孙司封书》:“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二》:“自大与好古,也是士人的一个特性。” 9、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二君于学,皆能实事求是,可为考史之法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觉得,总经理过分谦虚了。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客气才好。” 10、善书:好书;善本书。 (1)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2)巧于文章。《汉书·贡禹传》:“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 (3)指擅长书法。《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充从兄咸亦善书。”《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一:“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4)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我就把这本书奉送,请先生设法代他传扬出去,比着世上那印送善书的功德还大呢。”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切宝卷说书小唱……没有一本不是变相的所谓‘善书’,宣传那些最恶劣最卑鄙可耻的中国 礼教和果报观念。”姚雪垠《长夜》二八:“那些留着长发的‘善人们’常常用悲哀的声音对群众唱读‘善书’,警告人们。” 11、真:正。这里指正本。 12、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列子·说符》:“元君 大惊,立赐金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唐 李贤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将 韩统 报命赂遗金帛,以通旧好。” 清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 13、繇是:由是。于是;从此。繇,通“由”。 14、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这里指有道德学问。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庄周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宋王珪《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梁启超《新民说》十一:“中国惟战国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汉张衡《四愁诗》序:“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宋司马光《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晋葛洪《神仙传·魏伯阳》:“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麴生》:“叶法善有道术,居玄真观。”明冯梦龙《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清吴骞《扶风传信录》:“盖仲仙亦尝述附云之名于可觐,并称其有道术。附云谓仲仙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15、奏:进;进献。 16、率多:大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杨绾为礼部侍郎,奏举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宋王谠《唐语林·文学》:“虔(郑虔)所焚稿,既无别本,复更纂录,率多遗忘。”清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风雅递变,义归正始,率多清明广大,一唱三叹之遗音焉。”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以成事验之,通人率多无行。” 17、浮辩:浮夸巧辩。《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颜师古注:“言无实用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18、古文: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19、先秦:言秦之先。即秦代以前。 20、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 (1)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汉书·刘歆传》:“时丞相史伊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后汉书·延笃传》:“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2)指有权威性的著作。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游历名目,不见于经传,今始有之。” 21、说记:解释经的著作。《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2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23、论:编著;编纂。 24、六艺:指六经。 25、被服:感化;蒙受。 (1)指被褥衣履等服用之物。《史记·孝武本纪》:“ 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宋苏轼《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八:“于是组织了一个疥疮医疗组,先把病人被服,枕头,洗净消毒。” (2)感化;蒙受。汉陆贾《新语·无为》:“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渐渍于道德,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汉书·礼乐志》:“是以海内徧知上德,被服其风,光煇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颜师古注:“言蒙其风化,若被而服之。”《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臣被服光荣,恩情未报,而以罪衅,自招谴怒,分当即戮,为众社戒。”明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延及齐民,亦无不被服于德教者,此其转移化道之机,盖有不言而风行者矣。” (3)负恃;信奉。《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汉王充《论衡·案书》:“《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公独潜究性道,被服洛闽,力践精思,与世殊轨,亦豪杰之士矣。” (4)穿着。《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宋史·王全斌传》:“京城大雪,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若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冲犯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黄门驰赐全斌。” 26、造次:仓猝;匆忙。 (1)仓猝;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于造次,不敢尽言。”元朱庭玉《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有几多说不尽人不会的偏僻,风流,是非,造次不容易。”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窃维今日之急务,固无逾于此四大端,然而条目工夫不能造次,举措施布各有缓急。” (2)指善辩。《汉书·王莽传上》:“虽有贲、育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颜师古注:“鬼谷先生,苏秦之师,善谈说。”《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北史·房谟传》:“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沉深内敏。” (3)须臾;片刻。《后汉书·寇恂传》:“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秖更生乱。”《魏书·礼志四》:“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宋陆游《示子孙》诗:“学须造次常于是,道岂须臾或可离。”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4)轻率;随便。《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驱乌合之众,隶造次之主,貌疎情乖,有若胡越。”唐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沙汀《困兽记》十八:“老教师还连说带笑,附带向她描述了一番那次临时会议的详细经过,主要是田畴的鲁莽造次。” (5)指轻率随便之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这公事非同造次,望相公台鉴寻思。” 27、三雍宫:辟雍、明堂、灵台。 28、道术:指儒术。 29、指:通“旨”。 30、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制,令,一般特指诏令。 31、端:直。 32、治:理。指周到谨严。 33、甘露:汉宣帝年号(前53-前50)。 34、敞:张敞。 35、迫胁:逼迫、威胁。 (1)逼迫、威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安国,疎远故胡,亲近新降……右部降者,谋共迫脇安国,起兵背叛。”宋岳飞《奏乞进驻淮甸札子》:“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迫胁军民而去。然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萧军《羊·职业一》:“新的呛嗽迫胁着我,不得不暂时蹲下身子。” (2)局促;困厄。《庄子·山木》:“引援而飞,迫胁而栖。”郭庆藩集释引李颐曰:“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才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荀子·臣道》:“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清侯方域《徐作霖张渭传》:“作霖慷慨意气丈夫也,乌能郁郁溷迫胁乎!” (3)迫窄;狭陋。汉刘向《新序·善谋下》:“夫横行则中绝,从行则迫胁。”《文选·张衡<西京赋>》:“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李善注:“以九筵为迫胁,故增广之。”吕延济注:“迫胁,迫窄也。” (4)附着。 36、少史:即小吏。 37、残贼:残忍暴虐。 (1)残害。《诗经·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郑玄笺:“言在位者贪残为民之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明刘基《钧天乐》:“骨肉自残贼,帝心至仁能不忧?” (2)残忍暴虐。汉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纣为天下,残贼奢侈,不顾邦政。”《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严复《<原强>续篇》:“残贼之政,虽成必害。” (3)指凶残暴虐的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暖燠熟多》:“桀,天下之残贼也;汤,天下之盛德也。”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宋苏舜钦《论五事》:“昔圣人恶残贼之害良民也,故明设严刑,大张宪网。” (4)毁坏。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一二市猾,勾党开采,青山白石,悉遭残贼。” 38、房陵:县名。今湖北房县。 39、髠:同“髡”。本指剃去毛发。后成为古代剃发之刑(或剃眉须)。 40、库令:官名。主管收藏兵器之武库。 41、服葬:安葬;举行葬礼。
8 浏览992 2019-03-04
《明帝说日》文言文的翻译【全文的翻译】
一、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 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二、原文: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仁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扩展资料 一、解析 1、明晋元帝(司马睿)的

回答2:

译文如下:河间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和尚)先把一尊铜佛摆在矮长桌上,而盘子里积存着药丸,铜佛做出伸手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向铜佛充分祈祷,然后捧着药盘接近铜佛。疾病可以医治的人,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疾病难治好的人,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相信它。后来有人在和尚居住的庙里看见他关门研磨铁屑,这才明白盘里的药丸一定一半有铁屑,一半没有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检验后的确是这样,于是和尚的手段就败露了。

回答3: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扩展资料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河间游僧

《河间游僧》是清代学者纪昀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对之才。并常以利齿伶牙和贪官斗智斗勇,固有“铁齿铜牙”之美称。

回答4:

河间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和尚)先把一尊铜佛摆在矮长桌上,而盘子里积存着药丸,铜佛做出伸手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向铜佛充分祈祷,然后捧着药盘接近铜佛。疾病可以医治的人,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疾病难治好的人,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相信它。后来有人在和尚居住的庙里看见他关门研磨铁屑,这才明白盘里的药丸一定一半有铁屑,一半没有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检验后的确是这样,于是和尚的手段就败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