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尤其是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活动: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行为。所以某种层面激励也是迎合需求的行为,既然要迎合需求,那必须了解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好激励。马斯洛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