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居民 住房

2025-02-26 02:26: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要想达到“诗意地栖居”,固然需要在精神上达到某种境界,同时更离不开城市功能的完善、配套设施的健全,乃至管理手段的进步。

秀山丽水,浙江绿谷。过去五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身边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楼高了,路宽了,山青了,水绿了,广场更多了,城市更靓了……

随着丽水大投入大建设,栖居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生活正在成为一种享受。

栖居,在“一江双城”

莽莽括苍山,滚滚瓯江水。这山这水,是丽水文明的起源,却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城市的扩展。

曾几何时,丽水市区只是一个小小的盆地,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和国内一些小城市一样,完全可以套用作家张承志的话来说,“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

步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丽水按照“拉框架、建新区、改旧城、强功能、出亮点”的要求,不断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丽水中心城市从2003年的14.5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6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建城区面积也从2002年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78平方公里。

丽水城市发展之快,从一个事例可见一斑。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时,市政府曾组织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规划确定到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5万,用地规模为22.3平方公里。然而,仅仅过了五年,丽水的人口就达到22万,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至21.4平方公里。为此,我市重新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更好地实现城市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出了“城区南进,产业东扩”的城市发展方向,勾勒出“一江双城”的宏伟蓝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丽水人一方面继续推进城北区块、水东区块、江滨区块开发建设,加快形成城市新区,把北城建设为行政、商贸、教育及生活居住中心。同时,加快丽水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并以产业建设为依托,推进富岭区块开发,逐步在瓯江和南明山以南建成以产业基地为主、兼顾生活居住的南城。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06年1月,号称“丽水第一桥”的紫金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不仅成为丽水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连接市区南北区块的重要通道。2007年12月,“两龙”高速全线通车,富岭互通联结起丽龙、龙丽、金丽温三条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成为丽水的迎宾大道,对于城市南进、产业东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北城基本建成、南城拉开框架,我们有信心憧憬,到“十一五”期末,丽水中心城市从“万象山”时代进入“南明山”时代。

栖居,在“宜居之城”

冬日暖阳,柔柔地洒在丽水大地。

处州公园,连日来都是游人如织。市民们携家带友,三五成群来到这里,走石板小路,听泉水叮咚,观亭台楼榭,赏浮雕画廊。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过,放在几年前,这种休闲还只能是一种奢望。过去的丽水市区,诸如公园、广场之类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屈指可数,人们不得不面临“人在城中,城在林外”的尴尬。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丽水城市定位于“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近年来,我市注重城市内涵的挖掘和城市品位的塑造,加快城市建设。

作为欠发达地区,资金往往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对此,我市加强了城市经营方面的探索,先后组建城建发展公司、供排水公司,有效提高融资能力。同时,对城市道路、广场冠名权、出租车、公交车经营权等城市无形资产,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的有偿使用方式。此外,精心筛选和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

200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6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投入41亿元。全市新增城市道路216公里,人均城市道路达到15.93平方米。围绕“811”工程和“百亿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各县市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6.1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1.56%。同时,做好山、水、林结合的文章,按照“林之洋、花之海”的理念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全市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11平方米。此外,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也大大提高。全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2%;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002年的2.8标台提高到3.4标台,而丽水市本级更是达到5标台。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2007年,我市启动实施“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全口径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

栖居,在“和谐之城”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解决好城市建设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进社会和谐。

2005年4月,市区东苑小区正式通过验收,937套拆迁安置房和698套经济适用房的户主们拿到了钥匙。从此,人们经常在这里看到一幕幕温馨画面:环境优美的街心里,人们在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则嬉闹着,在花丛中穿来穿去。清风拂面,把爽朗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安居才能立业。过去五年,我市加快安居房建设,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21.25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54万平方米。市区经济适用房首次供应给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家庭。全市全面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解决437户城镇住房困难户。其中,市区更是实现了城镇居民人均14平方米以下困难户“应保尽保”。

在拆迁管理方面,我市出台相关办法,严格实施拆迁计划管理,控制拆迁规模,积极主动地解决好拆迁遗留问题,切实减少拆迁矛盾。

2007年7月,市民赵小月一家,告别了市区仓前居住几十年的平房,高高兴兴地搬到了城北的拆迁安置房。据不完全统计,市区自2002年启动拆迁安置房建设以来,已有数千名像赵小月这样的居民,从容地搬进了新居。这份从容的背后是,我市积极抓好产权调换的安置房建设,力争拆迁与安置同步。从东苑小区,到欣苑小区,再到天宁拆迁安置房项目,2007年年底丽水市区国有土地拆迁安置基本实现了“房等人”,极大改变了拆迁安置的被动局面。

撤地设市以来,市本级拆迁面积已累计超过100万平方米。而与拆迁相同步的是,旧城改造有序推进。

去年开始,市区全面实施江滨区块近4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改变江滨区块基础设施功能滞后、人居环境差的局面。同时,推进南明山城市绿心建设,加快打造“名人南明”,实施滨水公园、江滨景观带工程,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对于刘祠堂背、谭宅区块、高井弄等历史文化代表性街区,在改造中保留其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内涵和底蕴。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周兆金 来源:《丽水日报》)

回答2:

报纸上哪能当真!丽水现在房价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