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指要
本文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青年时代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通过叙述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本文,一要认识课文强调的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要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三要了解课文先抑后扬的写法。
读读练练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句子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世隶耕( ) 邑人奇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或以钱币丐之(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画线的字。
未尝识书具( ) 借旁近与之( )
从先人还家(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3.下列句子中加画线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句是( )。
A.邑人奇之 B.宾客其父 C.父利其然 D.伤仲永
4.将下面各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 )即书诗四句。( )令( )作诗。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______》,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_____家、_____家、_______家。
二、整体理解
从文中找出表明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三、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标示有误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理解填空(用原文填)。
(1)仲永的父亲感到诧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描写仲永小时候颇有才华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是他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乡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猎奇心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糊涂行为也是仲永才能消失的原因之一。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四、课外拓展演练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②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曰:“忽古。”还之。
工之侨以④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⑤;又谋篆工,作故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⑥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⑦之,其⑧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⑨,不知其所终⑩。
【注释】①工之侨:人名。②斫:砍。③太常:主管礼乐的官。④以:拿。⑤焉:兼“于之”的意思。⑥适:到。⑦图:谋划,打算。⑧其:表推测语气。⑨宕冥:作者虚构的山名。⑩终:结果。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1.给下面语句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斫而为琴( )又谋篆工( )期年出之( )
2.下面的语句中加下画线的“之”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献之太常 B.期年出之 C.易之以百金 D.希世之珍也
3.古汉语中“而”在句子中联结词语时,主要有几种用法:A.表承接 B.表并列 C.表修饰 D.表转折 E.表递进 F.表假设。试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填代号)
(1)弦而鼓之( ) (2)金声而玉应( )
(3)匣而埋诸土( ) (4)而不早图之(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这则短文的主旨是什么?
五、读后研习
读了《伤仲永》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试
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在书里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