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过去民间的一句俗语,讲的是不同阶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后来这句话成为教育心理学上讨论的一个说法,认为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教育心理学看,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究竟哪一个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专家指出,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十分关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事例和实验结果已经越来越应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所含的科学含义(尽管它本身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力证之一是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他曾发表研究报告称,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小”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卡斯比教授的研究报告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教授据此指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重视其对孩子一生会产生的影响。不过,卡斯比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长辈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教育学界也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绝不仅仅是智力教育,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都是早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个性品质、人格力量是个体最终发展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早期全方位的影响去促进每个儿童早期理想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也是个性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也是心理的。”“通过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在自身早期发展阶段中身心健康、和谐、全面、高质量的理想发展,为终生可持续性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所以,早期教育有三个重点:身体方面的早期教育、人格方面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早期教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确,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或者智力发展来说,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在此之前的早期环境、早期经验、早期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要注意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因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最主要活动,它能引发儿童的兴趣,使他(她)积极参与,不会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再如,要循循善诱,启发孩子幼小的心灵,及时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简短、耐心、严肃地回答,多层次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用讲故事来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他(她)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不断扩展他们的知识。还可以通过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创造性游戏、体育军事游戏、教学游戏等。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婴幼儿时期,培女成凤,养子成龙便备受关注。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都不可能按照心理书籍或是其他科学书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们如果顺着幼子或幼女的自然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开发儿童智力,就有希望培女成凤,养子成龙。
老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也不可全信哦 ,毕竟人是会变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谚俗语。这句话的来历、来源已无从查考。
民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经典概括。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是他的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人在7岁以前的6年中,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因而在这个时期,给婴儿提供相应的适宜的环境,将对他的一生的事业和才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简单地说,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给孩子储存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亲子互动影响未来发展
其实父母不难发现,孩子哭闹不见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边,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问题,而是了解他要什么,有的父母干脆就以塞奶嘴解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零岁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亲子之间如何互动,对他未来的情绪将有极大的影响。
在零岁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发展,必须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对心、使对力,如此可以使你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来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会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乐地起床,经过我的观察发现,父母当时的情绪如果是急切的、有压迫性的,孩子也会感到不安,所以我决定在他一睁眼时,就让他看到我的笑脸,我会抱着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让他去拍一拍,跟他说话,使他了解这个仪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问好。所以营造好的起床气氛很重要。另外,挑选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会不会笑,是不是愁眉苦脸,这样才不会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传播快乐情绪
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您的管教态度也关系到他的顺从与否,例如孩子讨厌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您快乐的情绪。
当父母觉得做这件事是快乐时,您的孩子必然也会快乐;如果您觉得不快乐,孩子也会觉得不快乐,这就是没有用对心、使对力。孩子在快乐的经验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绪及性格的基础,并且得成功的快乐。三岁前的教育取决于父母去观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去听信别人怎么说,只要那个方法是可以带来快乐,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会觉得困扰,那个方法就不要用,因为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大家都说3岁看大7岁看老? 因为我们的大部分人生观都是在7岁之前建立起来, 通过家庭的人文环境, 因为这个是每一个人的内心底层, 我们大部分的信仰也好认定也好, 都是在这个时期植入到内心里面去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是咱们 老祖宗 留下的名言 历史看 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