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母爱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了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此岩斗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力近艰辛爬出雪堆时,却又面临新的危机,由于她们都身穿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在生死攸关之际,母亲依然割断自己的动脉,用鲜艳的热血染红了白雪,为救援人员的收索指引了准确位置。。。。。
雪崩危机
罗莎琳是一位还在读初中的13岁少女,她性格孤僻,胆小羞怯。她的内心如此封闭是有原因的,在她还不知世事时,父亲就逝世了,母亲索非亚一手将她抚养大。因为贫穷,罗莎琳常常受到许多人的歧视和欺辱,这些都给她幼小的心灵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久而久之,她对母亲也开始心生怨恨,认为正是母亲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索非亚再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也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看到女儿的性格日益封闭,她心理也很难受,总想做些什磨让森磨女儿快乐起来。
2002年2月下旬的一天,索非亚兴冲冲地回家对女儿说,为了表彰她的努力工作,公司要放她一个星期的假,她想带罗莎琳去阿尔卑斯山的滑雪之旅。出发前,索非亚特意去商店买了两套银灰色的羽绒服,因为她觉得这种颜色跟雪最接近,而雪让人想到美丽和圣洁。
母女两乘车到达了马特斯堡小镇的57号划雪场。滑雪场俱乐部的老板佐勒先生看见索非亚和罗莎琳都穿着银灰色的羽绒服,于是劝她们更换服装,他担心万一发生意外事故时,救援人员难以在雪地中发现她们的身影。当索非亚得知租用俱乐部的服装还需要交纳一笔不少的费用时,一向节俭的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谢绝了佐勒先生的好意。
索非亚和罗莎琳母女俩并不会滑雪,佐勒先生派了一个教练教了她们足足两个小时的滑雪技巧。结束辅导后,教练再三警告她们,在适合滑雪的地段都插上了许多彩色的小旗,滑雪着只能在这些地方滑雪,而不能擅自离开路线,否则容易迷路或是遭遇枣盯雪崩,棕熊等危险。但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母女俩根本就没有把教练的警告当回事,她们的心完全沉醉在阿尔卑斯山那美丽而壮观的雪景中。
2月23日下午3点,索非亚和罗莎琳像两只欢快的荆棘鸟兴冲冲地出发了。她们的滑雪技巧并不好,但这并不防碍母女俩的快乐心情,她们不停地在雪地里滑行,打滚,唱歌,仿佛完全忘记了贫穷生活带给她们的苦难和屈辱。在生活的重压下从来没有得到如此放松的索非亚和罗莎琳越划越兴奋,她们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插满彩色小旗的安全雪道,来到了一片没有任何标志的荒僻的雪坡。
索非亚看了看手表,已经是夜晚8点多钟了,但由于雪光的映照,天空仍然很亮。索非亚决定和罗莎琳返回滑雪俱乐部,但是滑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她们却惊恐地发现根本找不到来时插着彩旗的雪道。着一个小时内,她们自始至终只是在雪坡附近徒劳地兜圈子。她们迷路了。
索非亚开始心慌起来,她和罗莎琳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叫,希望有人能发现她们。但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的母女俩不知道声音正式滑雪着大忌,在地形和情况都不熟悉的雪坡上行走或滑雪,必须特别注意避免发出较大的声响,否则就可引起可怕的雪崩。
突然,罗莎琳感觉脚下的雪地在轻微的颤抖,同时她听见一种如汽车引擎轰鸣的声音从雪坡的某个地方越来越响地传来。几乎与此同时,索非亚也感到了异常,她很快就意识到了什磨,马上冲女儿大叫;“糟糕!发生了雪崩!”索非亚的话音没落,一坐小山似的巨型雪快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朝她们站立的地方飞速扑来。在雪块接近身体前的短崭时间里,索非亚仍掉滑雪杆,拉着女儿的手连滚带爬地迅速奔向雪坡中部的一块巨大的岩石,她希望这块岩石能够使她们不被大雪埋葬。但即使有巨石阻挡,狂暴的雪崩还是将躲在岩石后面的母女俩盖住了。几秒钟以后,罗莎琳就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从身体上方传来,让她的五脏六腑都疼痛欲裂,紧接着,她昏迷了过去。然而,不幸之中的万幸是,由于那块起阻耐作用的岩石减少了雪压,并在母女俩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大气空间,因此她们还不至于马上窒息,身体也能轻微的动弹。
艰难自救
罗莎琳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等她醒过来时,她发现自己的眼前一片漆黑,她正要张嘴叫喊,大团的雪粒就掉进了她的口中,把她呛的剧烈咳嗽起来。
罗莎琳试着挪动自己的身体,她发现四肢还有知觉,而且可以轻微的移动,看来压在她身上的雪还不算太厚。她记得雪崩爆发前,她和母亲一起滚到了岩石后面,可是,现在她不知母亲在哪里。因为担心雪水融化进入肺里而导致呼吸衰竭,罗莎琳不敢张嘴叫喊,她只是拼命地用手指刨开自己身体四周的雪,已使自己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随着空间的不断拓展,罗莎琳感到呼吸顺畅了一些,她将原本仰放着的头侧倾着,这样雪粒就不容易掉进嘴里了。接着,她开始呼喊母亲,但从口腔里发出的声音极其嘶哑和难听,然而,她还是听到了回音。她悲喜交加,再次用劲力气喊着:妈妈,你在哪里?这次,罗莎琳不仅听到了更清晰的回音,而且感到右边的雪块在活动,原来,索非亚就躺在离她不到一英尺的地方。罗莎琳奋力向右边挪动身体,然后艰难地伸出右手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刨着雪,终于,她握到了另一只冰冷的手!虽然母女俩看不清彼此的脸和身体,但能够紧紧地偎在一起感受到对方温热的呼吸,已使罗莎琳心塌实了许多。
那块巨大的岩石确实起到了救命作用,它阻挡了本来可能压在索非亚母女俩身上巨大的雪块,同时它和地面形成的大气空间提供了母女俩宝贵的氧气。因为索非亚和罗莎琳的身体不能自如地活动,所以她们刨雪的进度很缓慢,罗莎琳的十个指头都僵硬麻木了,她还是没有看见一丝的亮光,仿佛她们正呆在黑暗地狱的最底层.就在罗莎琳快绝望的时候,她的左手突然触到一个鸡蛋粗的坚硬东西,凭感觉,她想那应该是一棵小树.
罗莎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母亲,索非亚惊喜不已,她要女儿用力摇晃树干,如果树干能够摇动,那就说明大雪压的不是太深.罗莎琳照做了,树干能够摇动.索非亚又叫她握住树干使劲往上挺直身体,但罗莎琳这样做似乎很困难,已经严重氧气不足使她稍微一用力就气喘不已、头疼欲裂.然而,罗莎琳知道这也许是她和母亲脱险的唯一途径了,如果再耽搁下去,她们不因缺氧而死,也会冻僵.她使出浑身力气一次次尝试,终于随着一大片雪"哗啦啦"地掉下来,她看到了亮光.尽管是黑夜,但雪光仍然比较刺眼.罗莎琳艰难地站起身子,赶紧将母亲从雪堆里刨出来,然后母女俩筋疲力尽地坐在雪地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血色母爱
由于滑雪杆早就不知扔到哪里去了,留着雪橇只会增加行走困难,索非亚和罗莎琳松开绑带,将套在脚上的雪橇扔掉了,休息了一会儿后,她们决定徒步寻找回滑雪场俱乐部的路,但是,母女俩没想到的是,因为缺乏野外生存技巧,她们辨识不了方向,她们这一走就是30几个小时!白天,索非亚发现一架直升飞机在山顶上空飞过,她立即和罗莎琳欣喜若狂地朝飞机挥手,喊叫,然而,由于她们穿的是和雪色差不多的银灰色衣服,再加上直升飞机驾驶员担心飞的过低,螺旋桨的气流会引起新的雪崩,所以飞机飞得较高,救援人员没有发现索非亚和罗莎琳的踪影.
其实雪崩刚一发生,滑雪场附近的雪崩观察站就测量到了相关数据,并测算到了雪崩发生的地的准确位置,她位于离滑雪场大约45英里的费拉茨谷地,那是一个雪崩多发区.这次雪崩不是一次孤立的雪崩,它产生连锁反应,有一次小型雪崩引发了一系列的大型雪崩,受灾范围很广,所以想要找到失踪者的准确位置非常困难.自从索非他和罗莎琳母女俩迟迟没归后,滑雪场俱乐部的老板佐勒先生就意识到她们出事了,于是赶快报警.
又一个寒冷的黑夜降临了.在白天,母女俩发现了四五架救援直升飞机从天空飞过,但是都没有人发现几乎和雪地浑然一色的她们 .索非亚很后悔穿那套银灰色的衣服,但是她又不能脱下来,因为她外套里面的衣服也是浅色的,而且女儿的内衣也是浅色的,在这极寒的雪地环境里,只要将保暖的外套脱下来数分钟,人就会冻得失去知觉.母女俩跌跌幢幢地再深可没膝的雪堆里艰难跋涉者,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紧紧地纠缠着她们.起初,她们还能够说话,但渐渐地,她们每说一句话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为了保持体力,她们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夜晚,她们就相互依偎着打个盹,她们不敢睡着,害怕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
再一次迎来白天的时候,母女俩又开始了跋涉.走着走着,体力不支的索非亚一个跟跄栽倒在地上,脑袋碰上了一块埋在雪里的石头,鲜血立即涌了上来,染红了身前的一小片雪.索非亚抓起一把雪抹在受伤的额头上,然后在罗莎琳的搀扶下站起来,突然,她的目光被脚下的一小片被血染红的白雪吸引住了,她怔怔地看着,若有所思,而罗莎琳直到获救后才深刻领悟母亲那一刹那的真实想法.母女俩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但她们的体力越来越虚弱,很多时候,她们不是在走,而是连滚带爬.罗莎琳终于走不动了,她和母亲彼此依靠着坐了下来,极度的疲劳和饥饿使她很快就伏在母亲的腿上进入了梦乡.......
罗莎琳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无不沉痛地告诉罗莎琳,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索非亚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岩石切片,而她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事后经过法医勘查现场,推测是索非亚自己用岩石切片割断了动脉,然后在血迹中爬行了十几米的距离,目的是想让救援直升机在空中能够发现她们的位置,而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意识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罗莎琳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耻,但是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脉搏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罗莎琳终于心痛得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还浓的母爱!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了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力近艰辛爬出雪堆时,却又面临新的危机,由于她们都身穿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在生死攸关之际,母亲依然割断自己的动脉,用鲜艳的热血染红了白雪,为救援人员的收索指引了准确位置。。。。。
雪崩危机
罗莎琳是一位还在读初中的13岁少女,她性格孤僻,胆小羞怯。她的内心如此封闭是有原因的,在她还不知世事时,父亲就逝世了,母亲索非亚一手将她抚养大。因为贫穷,罗莎琳常常受到许多人的歧视和欺辱,这些都给她幼小的心灵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久而久之,她对母亲也开始心生怨恨,认为正是母亲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索非亚再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也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看到女儿的性格日益封闭,她心理也很难受,总想做些什磨让女儿快乐起来。
2002年2月下旬的一天,索非亚兴冲冲地回家对女儿说,为了表彰她的努力工作,公司要放她一个星期的假,她想带罗莎琳去阿尔卑斯山的滑雪之旅。出发前,索非亚特意去商店买了两套银灰色的羽绒服,因为她觉得这种颜色跟雪最接近,而雪让人想到美丽和圣洁。
母女两乘车到达了马特斯堡小镇的57号划雪场。滑雪场俱乐部的老板佐勒先生看见索非亚和罗莎琳都穿着银灰色的羽绒服,于是劝她们更换服装,他担心万一发生意外事故时,救援人员难以在雪地中发现她们的身影。当索非亚得知租用俱乐部的服装还需要交纳一笔不少的费用时,一向节俭的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谢绝了佐勒先生的好意。
索非亚和罗莎琳母女俩并不会滑雪,佐勒先生派了一个教练教了她们足足两个小时的滑雪技巧。结束辅导后,教练再三警告她们,在适合滑雪的地段都插上了许多彩色的小旗,滑雪着只能在这些地方滑雪,而不能擅自离开路线,否则容易迷路或是遭遇雪崩,棕熊等危险。但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母女俩根本就没有把教练的警告当回事,她们的心完全沉醉在阿尔卑斯山那美丽而壮观的雪景中。
2月23日下午3点,索非亚和罗莎琳像两只欢快的荆棘鸟兴冲冲地出发了。她们的滑雪技巧并不好,但这并不防碍母女俩的快乐心情,她们不停地在雪地里滑行,打滚,唱歌,仿佛完全忘记了贫穷生活带给她们的苦难和屈辱。在生活的重压下从来没有得到如此放松的索非亚和罗莎琳越划越兴奋,她们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插满彩色小旗的安全雪道,来到了一片没有任何标志的荒僻的雪坡。
索非亚看了看手表,已经是夜晚8点多钟了,但由于雪光的映照,天空仍然很亮。索非亚决定和罗莎琳返回滑雪俱乐部,但是滑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她们却惊恐地发现根本找不到来时插着彩旗的雪道。着一个小时内,她们自始至终只是在雪坡附近徒劳地兜圈子。她们迷路了。
索非亚开始心慌起来,她和罗莎琳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叫,希望有人能发现她们。但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的母女俩不知道声音正式滑雪着大忌,在地形和情况都不熟悉的雪坡上行走或滑雪,必须特别注意避免发出较大的声响,否则就可引起可怕的雪崩。
突然,罗莎琳感觉脚下的雪地在轻微的颤抖,同时她听见一种如汽车引擎轰鸣的声音从雪坡的某个地方越来越响地传来。几乎与此同时,索非亚也感到了异常,她很快就意识到了什磨,马上冲女儿大叫;“糟糕!发生了雪崩!”索非亚的话音没落,一坐小山似的巨型雪快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朝她们站立的地方飞速扑来。在雪块接近身体前的短崭时间里,索非亚仍掉滑雪杆,拉着女儿的手连滚带爬地迅速奔向雪坡中部的一块巨大的岩石,她希望这块岩石能够使她们不被大雪埋葬。但即使有巨石阻挡,狂暴的雪崩还是将躲在岩石后面的母女俩盖住了。几秒钟以后,罗莎琳就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从身体上方传来,让她的五脏六腑都疼痛欲裂,紧接着,她昏迷了过去。然而,不幸之中的万幸是,由于那块起阻耐作用的岩石减少了雪压,并在母女俩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大气空间,因此她们还不至于马上窒息,身体也能轻微的动弹。
艰难自救
罗莎琳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等她醒过来时,她发现自己的眼前一片漆黑,她正要张嘴叫喊,大团的雪粒就掉进了她的口中,把她呛的剧烈咳嗽起来。
罗莎琳试着挪动自己的身体,她发现四肢还有知觉,而且可以轻微的移动,看来压在她身上的雪还不算太厚。她记得雪崩爆发前,她和母亲一起滚到了岩石后面,可是,现在她不知母亲在哪里。因为担心雪水融化进入肺里而导致呼吸衰竭,罗莎琳不敢张嘴叫喊,她只是拼命地用手指刨开自己身体四周的雪,已使自己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随着空间的不断拓展,罗莎琳感到呼吸顺畅了一些,她将原本仰放着的头侧倾着,这样雪粒就不容易掉进嘴里了。接着,她开始呼喊母亲,但从口腔里发出的声音极其嘶哑和难听,然而,她还是听到了回音。她悲喜交加,再次用劲力气喊着:妈妈,你在哪里?这次,罗莎琳不仅听到了更清晰的回音,而且感到右边的雪块在活动,原来,索非亚就躺在离她不到一英尺的地方。罗莎琳奋力向右边挪动身体,然后艰难地伸出右手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刨着雪,终于,她握到了另一只冰冷的手!虽然母女俩看不清彼此的脸和身体,但能够紧紧地偎在一起感受到对方温热的呼吸,已使罗莎琳心塌实了许多。
那块巨大的岩石确实起到了救命作用,它阻挡了本来可能压在索非亚母女俩身上巨大的雪块,同时它和地面形成的大气空间提供了母女俩宝贵的氧气。因为索非亚和罗莎琳的身体不能自如地活动,所以她们刨雪的进度很缓慢,罗莎琳的十个指头都僵硬麻木了,她还是没有看见一丝的亮光,仿佛她们正呆在黑暗地狱的最底层.就在罗莎琳快绝望的时候,她的左手突然触到一个鸡蛋粗的坚硬东西,凭感觉,她想那应该是一棵小树.
罗莎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母亲,索非亚惊喜不已,她要女儿用力摇晃树干,如果树干能够摇动,那就说明大雪压的不是太深.罗莎琳照做了,树干能够摇动.索非亚又叫她握住树干使劲往上挺直身体,但罗莎琳这样做似乎很困难,已经严重氧气不足使她稍微一用力就气喘不已、头疼欲裂.然而,罗莎琳知道这也许是她和母亲脱险的唯一途径了,如果再耽搁下去,她们不因缺氧而死,也会冻僵.她使出浑身力气一次次尝试,终于随着一大片雪"哗啦啦"地掉下来,她看到了亮光.尽管是黑夜,但雪光仍然比较刺眼.罗莎琳艰难地站起身子,赶紧将母亲从雪堆里刨出来,然后母女俩筋疲力尽地坐在雪地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血色母爱
由于滑雪杆早就不知扔到哪里去了,留着雪橇只会增加行走困难,索非亚和罗莎琳松开绑带,将套在脚上的雪橇扔掉了,休息了一会儿后,她们决定徒步寻找回滑雪场俱乐部的路,但是,母女俩没想到的是,因为缺乏野外生存技巧,她们辨识不了方向,她们这一走就是30几个小时!白天,索非亚发现一架直升飞机在山顶上空飞过,她立即和罗莎琳欣喜若狂地朝飞机挥手,喊叫,然而,由于她们穿的是和雪色差不多的银灰色衣服,再加上直升飞机驾驶员担心飞的过低,螺旋桨的气流会引起新的雪崩,所以飞机飞得较高,救援人员没有发现索非亚和罗莎琳的踪影.
其实雪崩刚一发生,滑雪场附近的雪崩观察站就测量到了相关数据,并测算到了雪崩发生的地的准确位置,她位于离滑雪场大约45英里的费拉茨谷地,那是一个雪崩多发区.这次雪崩不是一次孤立的雪崩,它产生连锁反应,有一次小型雪崩引发了一系列的大型雪崩,受灾范围很广,所以想要找到失踪者的准确位置非常困难.自从索非他和罗莎琳母女俩迟迟没归后,滑雪场俱乐部的老板佐勒先生就意识到她们出事了,于是赶快报警.
又一个寒冷的黑夜降临了.在白天,母女俩发现了四五架救援直升飞机从天空飞过,但是都没有人发现几乎和雪地浑然一色的她们 .索非亚很后悔穿那套银灰色的衣服,但是她又不能脱下来,因为她外套里面的衣服也是浅色的,而且女儿的内衣也是浅色的,在这极寒的雪地环境里,只要将保暖的外套脱下来数分钟,人就会冻得失去知觉.母女俩跌跌幢幢地再深可没膝的雪堆里艰难跋涉者,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紧紧地纠缠着她们.起初,她们还能够说话,但渐渐地,她们每说一句话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为了保持体力,她们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夜晚,她们就相互依偎着打个盹,她们不敢睡着,害怕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
再一次迎来白天的时候,母女俩又开始了跋涉.走着走着,体力不支的索非亚一个跟跄栽倒在地上,脑袋碰上了一块埋在雪里的石头,鲜血立即涌了上来,染红了身前的一小片雪.索非亚抓起一把雪抹在受伤的额头上,然后在罗莎琳的搀扶下站起来,突然,她的目光被脚下的一小片被血染红的白雪吸引住了,她怔怔地看着,若有所思,而罗莎琳直到获救后才深刻领悟母亲那一刹那的真实想法.母女俩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但她们的体力越来越虚弱,很多时候,她们不是在走,而是连滚带爬.罗莎琳终于走不动了,她和母亲彼此依靠着坐了下来,极度的疲劳和饥饿使她很快就伏在母亲的腿上进入了梦乡.......
罗莎琳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无不沉痛地告诉罗莎琳,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索非亚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岩石切片,而她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事后经过法医勘查现场,推测是索非亚自己用岩石切片割断了动脉,然后在血迹中爬行了十几米的距离,目的是想让救援直升机在空中能够发现她们的位置,而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意识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罗莎琳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耻,但是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脉搏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罗莎琳终于心痛得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还浓的母爱!
母亲 您是一支红蜡烛 我是灰暗的小屋
您默默地燃烧
将光亮释放出来
照亮着我
母亲
您是一股清澈的甘泉
我是一棵绿油油的禾苗
您涌进我的心田
将甜甜的泉汁灌输给我
滋润着我
母亲
您是早晨的太阳
我是一株刚冒出嫩芽的小草
您柔和的光照射着我
使我生机盎然
您温暖着我
母亲
您是湛蓝的大海
我是一条小小的乳气未干的鱼儿
您有广阔的胸襟,强劲的臂弯
我安心地偎依在您的怀里
您细心地照料着我
母亲
您是我的良师益友
教会了我无数的知识、做人的道理
进入我的天地中
了解我
和我谈心
母亲
您曾多少次宽容我
鼓励我
因而使我拥有
黄金屋、摇钱树、知识的金钥匙
还有退一步海阔天空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竞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摘自《中国青年报》叶倾城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岩拆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
去年,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衣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局腔‘妈妈’这两个字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自《深桐枣衫训商报》李红
无须择日的良辰
一位妇人29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却始终不肯改嫁。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关东,落脚在另外一座城市,他一直盼望自己的境遇好些后再把母亲、妹妹接来。为此,他早早为母亲准备了一套崭新的衣服和一双母亲最钟爱的软底鞋,只等那喜洋洋团聚的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忽然有一天,他接到妹妹发来的电报,母亲因脑溢血突然去世,当他匆忙赶到并亲手为母亲穿上衣服和鞋子时,那种悔恨刺得他遍体鳞伤。
当年已67岁的舅舅在电话中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将故事中的妹妹——我的母亲从遥远的北方接来深圳,尽管我现在的状况距离我想给母亲的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我深深地懂得了,有些事情在你想做或有能力做得完美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去尽一份孝心,今天就是良辰。
回答者:haoboo - 高级经理 七级 2-26 13:23
献给母亲的文章!!!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一对母子在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掩埋在瓦砾之中,母亲在黑暗里用她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摸索着找到了孩子,却再也无法为他哺乳,情急之下她咬破自己的手指伸入孩子的嘴里,孩子得救了。母爱可以创造奇迹,这就是证明。
母爱如水,母爱无疆,浩如烟海的文字传诵着对母亲的赞美。母亲不仅是生命的缔造者,更是人生的缔造者。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是母亲,接触最多的是母亲,通过母亲他认识了世界。“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才能武装起来,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最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工作,是任何其他工作都比不了的崇高工作。”母亲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职业,一种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需要学习更新,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的职业。
母亲这个职业是每一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温柔贤淑,嚣张跋扈;无论知书答礼,目不识丁;无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只要接触了母亲这个职业,你都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一切,改变自己的一切,学习一切对孩子有益的,摈弃一切有可能会对孩子的伤害。不论什么样的女人,只要做了母亲,面对自己的小孩子的时候,她的心中会充溢了无尽的柔情密意,眼波婉转温厚,动作轻柔小心,语言安静平和,象一个纯洁天使努力给孩子自己最好的一面。
无论何时,想到母亲就会想到家,每一个中国年在外的游子都会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回自己的家,对于家的想念,其实就是对于母亲的思念。无论何地,想到母亲就会感到温暖,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任何一点想不开的事情,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向母亲倾诉,她永远不会厌烦,不会嘲笑,她温柔的沉默是最好的疗伤药。
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孟母三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举家迁移,其用心可谓良苦。今天的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与之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之间奔波,学钢琴,学书法,学韵语,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绘画……而无论学什么,都要大人陪着,母亲就是这陪读一族的主力。这时无论是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气和毅力,有的放弃高薪做起了专职妈妈;有的在学区附近赁房而居;有的变卖家产,只为凑齐学费;有的自己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母亲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少年大学生,少年作家,国际奥林匹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状元,少年吉尼斯记录的挑战者……越来越多的光环罩在了越来越小的孩子们身上。
相对于母亲们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是孩子们在母亲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前的沉默和反抗。据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孩子把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列为父母。孩子们有事需要交流时,父母只是他们第四位告知伙伴。不堪重负的孩子们选择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魏永康选择了离家出走,宁铂选择了出家为僧,还有的选择了自杀,甚至对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举起了屠刀……
我相信每一位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有利于家国的栋梁,不会有一位母亲培养孩子的目的出于让他走向毁灭,也不会有一位母亲会预见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孩子夺去生命。母亲义无返顾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给他最好的营养,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习她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孩子的成功让她们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在孩子的成长中她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正是由于这种盲目的爱,让她们无视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有成名,成材,成为受人瞩目的对象才不负她们的苦心孤诣,而孩子自己的爱好,兴趣,则以不利学习为由统统被扼杀了。
爱孩子,是简单的事情,但教育孩子却不能简单地对待。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母亲,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则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家庭教育的主体是母亲。一个母亲,在爱孩子,教育孩子的同时,又不忘尊重孩子的心理,发现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你不能强迫孩子成为你所需要的人,而要帮助他自己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母亲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社会上正流行什么。“教育以人为本”这个人指的是孩子,是孩子的性格,能力,素质,潜力,体质,心理状态决定了他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味注重知识教育,只要学习好,别的都可以将就,哪怕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孩子,一旦走出了母亲的庇护,他拿什么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呢?
母亲的陪伴是一时的,你只能在你的有生之年来看护你的宝贝;母亲的教育是一世的,它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影响他一生的喜怒哀乐,为人处世。每一个母亲都不缺少对孩子的爱,但不要让母爱成为孩子一生的沉重负担,母爱应该是孩子飞翔的翅膀,是他休憩的港湾,是他欲望之海指航的灯塔……母爱,看似简单,做好却难。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停滞不前;孩子的知识不断丰富,母亲还依然抱着以前的课本;母亲的所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没有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孩子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自我意识面前,母亲正在被越来越远地抛在后面。要做好母亲这个职业,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不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因为知识只是人类诸多美德中的一小部分。母亲严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结构,文雅的言谈,和蔼的态度,幽默的性格,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人交往的友善和智慧,对生活的感恩,对大自然的热爱……你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做人的教育,母亲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他的教育资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长就越顺利越健康。
母亲爱孩子,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如果说自我教育也有层次的话,那么面对孩子的自我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这时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而且也是教育者,面对孩子事实上我们就是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人类的良心。”
三篇关于母亲的文章
================================================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羡纳改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竞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摘自《中国青年报》叶倾城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
去年,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衣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自《深训商报》李红
无须择日的良辰
一位妇人29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却始终不肯改嫁。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关东,落脚在另外一座城市,他一直盼望自己的境遇好些后再把母亲、妹妹接来。为此,他早早为母亲准备了一套崭新的衣服和一双母亲最钟爱的软底鞋,只等那喜洋洋团聚的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忽然有一天,他接到妹妹发来的电报,母亲因脑溢血突然去世,当他匆忙赶到并亲手为母亲穿上衣服和鞋子时,那种悔恨刺得他遍体鳞伤。
当年已67岁的舅舅在电话中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将故事中的妹妹——我的母亲从遥远的北方接来深圳,尽管我现在的状况距离我想给母亲的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我深深地懂得了,有些事情在你想做或有能力做得完美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去尽一份孝心,今天就是良辰。
回答者:haoboo - 高级经理 七级 2-26 13:23
献给母亲的文章!!!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一对母子在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掩埋在瓦砾之中,母亲在黑暗里用她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摸索着找到了孩子,却再也无法为他哺乳,情急之下她咬破自己的手指伸入孩子的嘴里,孩子得救了。母爱可以创造奇迹,这就是证明。
母爱如水,母爱无疆,浩如烟海的文字传诵着对母亲的赞美。母亲不仅是生命的缔造者,更是人生的缔造者。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是母亲,接触最多的是母亲,通过母亲他认识了世界。“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兄判武装起来,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最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工作,是任何其他工作都比不了的崇高工作。”母亲茄兄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职业,一种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需要学习更新,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的职业。
母亲这个职业是每一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温柔贤淑,嚣张跋扈;无论知书答礼,目不识丁;无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只要接触了母亲这个职业,你都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一切,改变自己的一切,学习一切对孩子有益的,摈弃一切有可能会对孩子的伤害。不论什么样的女人,只要做了母亲,面对自己的小孩子的时候,她的心中会充溢了无尽的柔情密意,眼波婉转温厚,动作轻柔小心,语言安静平和,象一个纯洁天使努力给孩子自己最好的一面。
无论何时,想到母亲就会想到家,每一个中国年在外的游子都会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回自己的家,对于家的想念,其实就是对于母亲的思念。无论何地,想到母亲就会感到温暖,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任何一点想不开的事情,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向母亲倾诉,她永远不会厌烦,不会嘲笑,她温柔的沉默是最好的疗伤药。
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孟母三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举家迁移,其用心可谓良苦。今天的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与之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之间奔波,学钢琴,学书法,学韵语,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绘画……而无论学什么,都要大人陪着,母亲就是这陪读一族的主力。这时无论是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气和毅力,有的放弃高薪做起了专职妈妈;有的在学区附近赁房而居;有的变卖家产,只为凑齐学费;有的自己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母亲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少年大学生,少年作家,国际奥林匹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状元,少年吉尼斯记录的挑战者……越来越多的光环罩在了越来越小的孩子们身上。
相对于母亲们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是孩子们在母亲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前的沉默和反抗。据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孩子把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列为父母。孩子们有事需要交流时,父母只是他们第四位告知伙伴。不堪重负的孩子们选择了许多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魏永康选择了离家出走,宁铂选择了出家为僧,还有的选择了自杀,甚至对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举起了屠刀……
我相信每一位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有利于家国的栋梁,不会有一位母亲培养孩子的目的出于让他走向毁灭,也不会有一位母亲会预见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孩子夺去生命。母亲义无返顾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给他最好的营养,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习她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孩子的成功让她们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在孩子的成长中她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正是由于这种盲目的爱,让她们无视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有成名,成材,成为受人瞩目的对象才不负她们的苦心孤诣,而孩子自己的爱好,兴趣,则以不利学习为由统统被扼杀了。
爱孩子,是简单的事情,但教育孩子却不能简单地对待。与孩子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母亲,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则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家庭教育的主体是母亲。一个母亲,在爱孩子,教育孩子的同时,又不忘尊重孩子的心理,发现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你不能强迫孩子成为你所需要的人,而要帮助他自己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母亲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社会上正流行什么。“教育以人为本”这个人指的是孩子,是孩子的性格,能力,素质,潜力,体质,心理状态决定了他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味注重知识教育,只要学习好,别的都可以将就,哪怕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孩子,一旦走出了母亲的庇护,他拿什么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呢?
母亲的陪伴是一时的,你只能在你的有生之年来看护你的宝贝;母亲的教育是一世的,它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影响他一生的喜怒哀乐,为人处世。每一个母亲都不缺少对孩子的爱,但不要让母爱成为孩子一生的沉重负担,母爱应该是孩子飞翔的翅膀,是他休憩的港湾,是他欲望之海指航的灯塔……母爱,看似简单,做好却难。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停滞不前;孩子的知识不断丰富,母亲还依然抱着以前的课本;母亲的所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没有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孩子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自我意识面前,母亲正在被越来越远地抛在后面。要做好母亲这个职业,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不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因为知识只是人类诸多美德中的一小部分。母亲严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结构,文雅的言谈,和蔼的态度,幽默的性格,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人交往的友善和智慧,对生活的感恩,对大自然的热爱……你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做人的教育,母亲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他的教育资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长就越顺利越健康。
母亲爱孩子,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如果说自我教育也有层次的话,那么面对孩子的自我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这时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而且也是教育者,面对孩子事实上我们就是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人类的良心。”
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答衫母亲是心酸时的一句问候,让我得到一丝丝的慰藉母亲是我的闹钟,天好大天准时把我唤醒母亲是天边的启明星,总是早早友举竖地起来忙碌母亲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