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扩展资料:
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
1、《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2、河南鹿邑说,老子是河南鹿邑人,这种说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争议并不多。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后安徽对老子是哪里人提出异议以后,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才有了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老子,现在比较统一的认定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鹿邑在五代时曾隶属过亳州,而亳州现在属于安徽。也就说,老子的出生地在鹿邑无疑,只是老子出生时,这地方当时不叫鹿邑,叫苦县,属于楚国。后来这地方有一段时间属于亳州涡阳,属于亳州的时候,还没有“安徽”,安徽省是在1667年才由清朝的江南省分化始建的,所以不能说老子是安徽人,至多可以说是亳州人,而当年的亳州并不等同于今天的亳州。现在这地方属于河南省,说老子是河南人,应该更令人信服。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造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子是河南鹿邑人,这种说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争议并不多。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后安徽对老子是哪里人提出异议以后,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才有了争议。安徽涡阳县通过研究历史古籍对老子的记载还有对当地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了大量可以证明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相人,也就是现在的涡阳县人。
但是这一说法同样遭到了质疑,因为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发现,如果老子是涡阳县人,那么就是说在几十里的地方同时出现三个县——真源县、鹿邑县以及亳州。而这种地理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而鹿邑县其实是属于亳州的,也就是说老子应该是亳州人,但是当时的亳州和现在的亳州是不一样的,春秋时期亳州是在河南省,所以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人这一说法更能站得住脚。
不过,这两个地方各有各的说法,关于老子是哪里人的一系列证据不过是基于史实的推测,并不能完全的确定,所以任何一方都坚持自己才是正确的,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现如今也不好辨别了,只能说,舆论更倾向于河南鹿邑县这一说法。
简介:
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1],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注 2]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个人思想:
老子创有朴素的辨证法。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无为而治,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人。
鹿邑县在古代有多种称谓,包括“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史料记载,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诞生在这里。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另有谥号伯阳。在不少文学作品中,老子被称为李耳。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代表作是全世界流传范围最广的作品之一的《道德经》。道德经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句,皆出自《道德经》。
唐朝建立前后,李渊家族为抬高身价,对外宣称是老子后人。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唐高宗亲自前往亳州祭祀老子,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关于老子的出生地,古往今来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河南鹿邑县。但是历史上,河南的鹿邑县部分区域系从安徽亳州划出来的。
因此,关于老子的出生地,就有了河南鹿邑县和安徽亳州两种说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发展旅游业,安徽跟河南之前,为了老子的出生地,曾经有过争论。尤其是在某些学者看来,唐高宗曾前往亳州祭拜老子,因此要把老子归入亳州。
但是基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考虑,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县,是毫无疑义的。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
老子是哪里人?现在的主导说法有两种,鹿邑说与涡阳说。“安徽倪劲松”先生在贵刊撰文说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不是今安徽涡阳人。对此,我不能赞同。特为贵刊撰写此稿。
一、老庄文化是楚文化,鹿邑在老庄时代未属过楚
河南鹿邑说大概从清代以来就成为主要的说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竖立了一个《先天太后赞》碑,是称颂老子母亲的。虽没有提到所谓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说,鹿邑确是中国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纪念地。近现代,在1990年以前,老子故里鹿邑说争议不多。
1990年以后,安徽省有关方面和涡阳县的一些文化人士通过对史料的检索和对当地的文物考古和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他们确认:老子当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从此开始了老子故里之争。
老、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我以为,它也与儒家一样,是与历史文化地域有关联的。
明确记录老子籍贯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从这里开始。探究“楚苦县”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老子诞生地有其地理特征:
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管霸与边韶去祀老子,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公元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也记述了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古代诗文中亦有对老子庙的描述:
《古诗源》卷十四,有北周诗人庾信(公元513~581年)的一首《至老子庙应诏》诗,诗中有“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之句;唐代诗人温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庙》诗一首,诗中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二首诗将“涡水处其阳”,有“九井”、“灵溪”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
《全唐文》中,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有一篇《赐亳州太清宫敕》敕文指明“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诞之地”,地有“九龙之瑞井”。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933年)的《道教灵验记·亳州太清宫记》(《道藏10–804》)中写道:“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 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长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也明确地指出老子的诞生之地:“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我们这里所列举的人文历史记录,反映出老子诞生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征,就是:这老子庙及老子故宅,是在涡水的北面,涡水处其阳;老子庙旁,谷水注之;老子庙东,必有九井。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是老子的诞生地。而安徽涡阳今“天静宫”之地,是与之相符的。兴造于元代的“天静宫”老子庙至今还在,正在涡河北岸,涡水处其阳;庙旁的武家河(古谷水)注入涡水之中;庙中的九口春秋时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涡阳县正是春秋时代宋国相县,宋国相在楚国占领后改称苦县;今涡阳县与彭城(今徐州)相近,地域属沛。所以,史料中有老子是“宋国相人”、“楚苦县”人、“沛”人,等等,都是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今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老子庙之基。在唐代,这地方叫做真源县。有人说,真源县就是鹿邑县,有这个可能吗?没有!唐、宋、元代,真源县与鹿邑并存,倪 先生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古代县城相距百里左右”,不可能在几十里地的地方同时存在真源、鹿邑与亳州(谯)三个县。真源县是谷阳县改名,谷阳者,谷水之阳也。谷水不在鹿邑附近,它恰恰在今涡阳县入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