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是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方法,属于期权激励的范畴。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有条件的给予激励对象 部分股东权益,使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对非上市公司来讲,股权激励有利于缓解公司面临的薪酬压力。由于绝大大多数非上市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他们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公司能够适当地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现金流出。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留住绩效高、能力强的核心人才。
对原有股东来讲,实行股权激励有利于降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非上市公司往往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导致公司的“三会”制度等在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公司的经营权将逐渐向职业经理人转移。由于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行为。
对公司员工来讲,实行股权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流动问题。由于待遇差距,很多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管理和科研人才。实践证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由于员工的长期价值能够通过股权激励得到体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同时,由于股权激励的约束作用,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会有所增强。
1、股权激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精英治国的方略。但这种治国方略是极其不合理极其肮脏也极其残忍的。因为它把人与人的差别人为的扩大到无限大。在以缩小贫富差别为重要发展目标的现代社会里,这种人为扩大人与人的差别的方法更是对人类平等精神的亵渎与反动。
2、尤其在当前的中国,更是如此。银行的老总动不动就是数千万元的年薪,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他们真实感受到的天文数字。问题在于在这些老总中你绝找不到比尔盖茨,相反你可以找到无数的王益。
3、在中国股权激励不现实还因为,大多数实行这种激励政策的公司是在用全体股民的名义财产来激励。实际上,这种全体股民民都有权处置的财富,在中国恰恰是全体股民都“无权”,只有少数精英才“有权”。这就给了精英一种极大的便利--他们只要让极少数“有权”的人同意,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全体真正有权的股民眼皮子底下,毫不脸红地“合法”拿走绝大多数股民并不乐意他们拿去的股权。
4、在中国经营着数以千亿计资产的大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尤其不合适。这是因为,公司高层(那些股权激励的对象)并非他们自己吹嘘的那么能耐。当然他们必须是能耐的,如果不能耐就应该下岗,仅此一条就相当“激励”了。但他们事实上不能耐也没有那么容易下岗,我们在制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股民知道,制度要改革大家已经念叨几十年了,该改革什么就抓紧改,不能您认为无从着手就拿我们的财产说事,把我们名下的财富以天文数字激励出去,您经我们同意了吗?
5、在中国经营着数以千亿计资产的大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尤其不合适的理由还有:国家级的大企业常常是垄断性的,其垄断的特权不是公司高层带来的,而是全体公民给予的,公司高层借助全民给予的特权搞经营还要拿激励吗?全民同意吗?
6、股民不乐意为什么还能堂而皇之拿到天文激励呢?这又是中国精英经济的一大创举。精英们根本不在乎股民的心情,股民高兴不高兴那是政府的事不是精英的事。
对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好的征兆,对科技人才有巨大的鼓励作用,对企业也是好事情。
但一些上市公司确实完全相反的发展,完全是利益的转移
祝好运
股楷激励就是企业以股权作为对经营者奖惩的措施。个人认为利大于弊,除非你是股本特别庞大的企业,如一些上市公司。一般操作中有虚拟股分红奖励和实股奖励两种。其利的方面,有助于经营者关注企业净资产的增长,因为只有净资产增值,所得的奖励股才会增值或才会获得更多的分红。弊的方面,可能导致经营者过度关注企业的净资产的增长,而出现一些人为操纵企业资产负债表现的情况,比如:尽量降低对外借款,以减少负债,增加净资产。另外长期使用这一措施可能导致企业股权结构被分解的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