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时习:时常地复习。(3)学:学习。 (4)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6)乐:快乐。(7)愠 :生气,发怒。
(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9)曰:说,说道。(10)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11)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12)不:表示判断。(13)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14)自:从。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现在的新情况。【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学:学习。而:连词,表示转折。思:思考,思索。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女:通“汝”,人称代词,你。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诲(huì):教导。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是: 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看齐。贤:德才兼备的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内:内心,自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择:选择。其:代词,代指他们。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改:改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士:有抱负的人。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为:看作。任:责任。已:停止。远:遥远。而:表并列(任重而道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之: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